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头条新闻 > 正文

医学上那些传奇发现

2015-01-16 15:36:55来源: 健康时报|分享
新闻背景:近日,美国《医学快讯》(Medical Xpress)评选出2014年十大医学研究发现,梳理出全世界的科研小组为深入解析人体防病治病之道而做出的最新成果。然而,回溯过往,在医学发端之初,科学家们有哪些开天辟地的传奇发现,才奠定了今日医学的根基,健康时报为您解读。
心脏外科手术:一个魔咒的打破

“在心脏上做手术,是对外科艺术的亵渎。任何一个试图进行心脏手术的人,都将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心脏手术在现代外科手术中已经是一项很常见的手术,但从19世纪末开始,这个关于心脏手术的魔咒却一直流传着。下咒的人不是对外科手术一无所知的巫师,而是曾施行过多项开创性的外科手术,被尊为“外科之父”的奥地利医生西奥多?比尔罗特。

19世纪的欧洲,外科其实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很高水平,包括肠胃等脏器的手术开始起步,有的甚至已经成熟。西奥多?比尔罗特当年就曾开创过大面积胃切除手术的方法,这个手术方法直到今天仍然被沿用,但他仍对心脏讳莫如深,

心脏构造的独特给外科手术带来了很多难题。首先,它是不停地跳动的,这给手术的操刀和缝合带来了很多困难,做手术时如何让心脏停止跳动而又保证病人是存活的呢?其次,血液会不断地向心脏供血维持心脏跳动和循环,手术刀打开心脏之时,血液便会喷涌而出,人很快就会因失血过多而死。最后,当时尚无完备的无菌消毒技术,心脏麻醉管理刚刚起步,心脏手术手术风险极高,因此,心脏手术一直是外科手术的禁区。

但是,历史上的巨浪总会把勇敢的挑战者冲到风口浪尖。在比尔罗特去世2年半后的1896年,人类历史上就出现了第一例心脏手术。

事情发生在德国的法兰克福,1896年9月7日,一名二十二岁的小伙子被刺中心脏,他被警察送到了外科医生路德维希?雷恩的诊所。病人危在旦夕,是遵循大师的训诫,避免自己身败名裂而不予施救?还是放手一搏为病人做心脏手术?雷恩医生陷入了困境。

直到9月9日,病人已近濒死状态,雷恩才下决心冒险一搏。雷恩打开了病人的胸腔,发现心室壁上有一个1.5厘米的伤口,血液仍在不断涌出,心脏也仍在跳动,他只能在心脏舒张时缝一针,然后,等待心脏再次舒张时又缝一针,再打结……由于伤口较小,出血和手术的时间较短,雷恩成功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例心脏手术,病人后来也幸运地存活了下来。

这例心脏手术虽然还没有构成医学界的大突破,但是第一个打破了比尔罗特立下的心脏手术魔咒。随着麻醉、输血、抗感染等技术的逐渐成熟,人们针对心脏实施的手术也不断突破。

体外循环的发现无疑是心脏手术史上的重大突破之一。因为要进行长时间的心脏大手术,需要心脏暂时停止跳动,而这也意味着流入心脏的血液将不得不暂时中断,这怎么可能做到呢?出生于寒冷的加拿大的威尔弗雷德?戈登?比奇洛想到用低温解决这一难题。因为比奇洛发现,重要器官及细胞的代谢水平,在体温下降时将成比例下降,因此,只需全身降温,减少机体对氧的要求,即可中断血液循环打开心脏。

但科学界一直持认为我们在挨冻的时候怎么能不寒颤打哆嗦呢?这一哆嗦,代谢水平自然要上升的。因此,外科医生们不认为低温会给人体带来什么好处。

比奇洛当然不是在蛮干。在系统总结前人关于低温研究的科学成果的基础上,他利用动物模型证明,通过仔细的麻醉,不仅可以消除因寒冷而产生的发抖,还可以消除因之而引起的肌肉张力的增加和震颤。1949年,经过三年的研究,他的团队计算出,20℃的体温可使体循环中断十五分钟,比奇洛后来也运用这种技术,给狗进行了第一次无血术野直视下的心脏手术。

但真正的体外循环之父,是美国的研究者究者约翰?希舍姆?吉本。吉本经过长达近二十年的辛勤工作,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终于将动物实验的结果大大地改进了。1949年到1952年之间,实验动物的死亡率已经由80%下降至10%。于是,他开始考虑将实验推进到第二阶段——进行人体试验。

在1953年5月6日,这个值得心脏外科发展史铭记的日子,吉本用人工心肺机转流26分钟,为一位十八岁的大学女生成功修补心脏。这是世界首例临床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患者于术后两个月做心脏导管检查,显示缺损完全修复。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随访中,患者生活质量良好。

人工心肺机的发明为后来心脏手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受访专家:

杨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务处副处长

张维君,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吴咏冬,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徐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

孙宏涛,北京阜外医院成人外科副主任医师

(责任编辑:吴笑吟)

网友评论

  • 加入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时报

  • 加入微博

    随时与健康时报
    互动交流

  • 加入手机报

    第一时间获知健康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