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论文,课题亦是医生晋升职称的必要条件。晋升副高级职称,只有 28.32% 的医生表示无课题要求,26.04% 的医生表示需要省部级课题,还有 15.15% 的医生表示需要国家级课题。而晋升高级职称要求更高,28.94% 的医生表示需要国家级课题,占比最大,只有 19.71% 的医生表示不需要课题。
广大医生朋友们发论文可不是简单的满足科研兴趣和申请课题,78.63% 的医生发表论文就是为了晋升职称。而在申请课题方面,只有 28.01% 的医生认为是其发表论文的目的之一。而选择为了科研兴趣去发表论文的医生只有 22.30%。
那大家认为发表论文对提高医术重要吗?34.34% 的医生表示不重要,另有 25.83% 的医生表示一般重要,认为非常重要的只占到 8.77%。
这似乎是一个悖论,超过三分之一的医生认为发表论文对提高医术不重要,医生的天职既然是看病,那又何必为了职称而去全力追逐论文的发表呢?这里有个重要的原因,论文与职称挂钩,而职称直接与薪资等挂钩,一位临床医生曾直截了当的表示:“我觉得晋升的根源在于不同职称待遇的天壤之别,给我合适的薪水,就算万年主治医师我也做啊。”
发论文让临床医生们焦头烂额
用焦头烂额来形容医生们发表论文的状态一点也不为过,在我们的调查中,36.51% 的医生表示,他们勉强完成要求,而高达 25.88% 的医生表示无法按时完成。能轻松完成的只占到 17.74%。另外,有 58.61% 的医生表示写论文的压力非常大。
是哪些因素影响到医护人员发表论文呢?医疗系统里的人都清楚,和普通的科研工作者不同,医护人员大部分时间都在临床上,门诊、手术已经让他们筋疲力尽,还要花时间做科研,他们写论文所需的时间更长,遇到的问题更多,他们完成一篇论文平均需要 3-6 个月。
我们调查发现,52.23% 的医生表示,他们在论文写作中找不到选题或切入点,46.73% 的医生表示没有时间,另外,没有课题、没有经费、不懂科研设计等方面都占据一定的比例,而表示没有问题的医生只占到 2.13%。
学术造假蔚然成风
发表论文压力山大,但为了评职称又躲不掉,“逼良为娼”的后果就是学术造假、论文买卖。我们调查发现,6.59% 的医生表示为了发论文,他们会找枪手买论文,9.7% 的医生会找文章挂上自己的名字,18.05% 的医生表示会修改数据,38.54% 的医生表示虽然现在没有以上行为,但迫于压力,以后可能会有。
这种结果让我们深深的担心,而针对不在少数医生们的需求,一个特殊的产业链已然形成。笔者在国内某大型搜索网站上输入“职称论文代发”,得到了 5380 万条之多的信息,很多网站的名字,看起来更像是学术网站,但点击进去,就显示出“最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公司,助您成功晋升”等字样,之后,被冠以“老师”、“编辑”名头的咨询人员就开始热情欢迎登录者进入咨询页面。
而 2013 年《科学》杂志曾发表了一篇详细的调查报告,揭露了中国复杂而暴利的论文买卖产业。一些中介公司除了用客户提供的数据草拟论文,还伪造数据、提供论文加名和售卖已完成的论文。在已完成的论文中,最受欢迎的就是 meta 分析,这可能是因为它们不需要原始数据。2013 年六月 PLOS ONE 杂志发表的一篇分析文章指出,从 2003 年到 2011 年,中国 meta 分析文章的增加比美国快 16 倍。
这给中国的科研界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论文买卖、学术造假等行为当然要严厉惩处,但我们也须看到这亦是论文至上、论文与职称直接挂钩带来的弊端。这一现象的普遍存在也直接影响到人们对论文的认可程度,甚至是国人发表的 SCI 论文,亦受到质疑。我们发现,半数调查者对中国作者的 SCI 论文可信度存疑。
69.09% 的医生表示论文不应与职称挂钩
将论文和职称晋升直接挂钩,医生朋友们表达了强烈的不满。69.09% 的医生表示不应该,只有 21.78% 的医生表示应该。
【众议】想说爱你不容易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特别收集了医生们对发论文的看法,论文,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
“为了晋职称搞论文,目前身边同事已经叫苦连天,绝大多数都是花钱请枪手编造数据写的假论文。”
“很分散精力,不能专心临床。论文不应该是评定医生能力的标准!”
“基层医院搞什么论文,就是为了晋升用,什么时候论文只是为了交流才是正道。”
“建议医院成立学术委员会,晋级的文章需要评定是否自己完成,是否真实,是否对学科产生影响。”
“想说爱你,但很不容易!我就想做一个纯粹的为患者认真检查诊断的好医生!”
“医学论文不能造假,医生的好坏不与论文挂钩,不能逼良为娼。”
“出论文比医疗工作的压力更大,压力山大啊!”
“科里一位医生说我自从评了副高职称,再也不看什么中华医学这类和医学有关的杂志了,都是假的。”
【出路】结合我国实际,借鉴他山之石
论文与职称挂钩,原本是全国的一个规定,随着医改的逐渐深入,原本的职称与论文挂钩的评价标准在可操作性、发挥分类指导、行为导向作用等方面作用明显不足……
我们欣喜的是,相关的政府部门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安徽省在这方面的改革走在了全国的前面,去年,安徽省卫计委出台一项新政策:调整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标准,降低论文数量要求,重视实践与医疗安全以及动手能力。即对一个医生的评定将强化临床导向,重点评审其临床工作能力和业绩。对不同类别和不同级别卫生机构人员提出不同岗位能力和业绩要求。
这一政策值得在全国推广。
另外,我们也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在美国,非教学医院的医生并不需要搞科研、写论文,即使在教学医院,如果临床医生不需要承担教学任务,不想搞科研,就可以不写论文;如果想搞科研,则会有充足的时间投入和资金支持。据纽约一家教学医院的医生介绍,除了专门搞科研的学者,他的医生同事一年中可以申请几个月时间去专心搞科研,这一切都是出于自愿,而不是强迫。
愿相关的改革能尽快推行,愿我们的医生能回归医者的本质,看病救人,而不是天天苦恼论文。
(责任编辑:黄奇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