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顾宇翔,中国卒中学会复合介入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西院副院长
(健康时报记者 王永文)“现在的研究十分明确,如果我们早期干预、第一时间救治,脑卒中的致残率会大大下降。”中国卒中学会复合介入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西院副院长顾宇翔指出,抓住脑卒中救治的“黄金时间窗”,是赢得抢救时间的关键所在。
快速识别:家属学会判断脑卒中
据2018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脑防委发布《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显示,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该疾病。面对如此凶险的疾病,如果患者或家属无法快速识别脑卒中症状,可能会耽误患者的最佳救治时间。
“所以,首先要正确识别脑卒中,例如国外的FAST原则,国内的‘120’原则,都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和识别脑卒中。”顾宇翔介绍。
所谓“120”原则,“1”是看患者嘴歪不歪,“2”看双侧肢体活动,如果有面瘫、言语不能、肢体偏瘫,就要马上打120急救,将患者送往附近有卒中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快速识别、快速救治,预后就可大大改善。
快速救治:医院打开绿色通道
顾宇翔强调,近年来随着国家脑防委等部门的重视,为脑卒中患者赢得时间方面也有了较大提升。
例如,动脉取栓原来时间窗是6小时,随着临床认知的进步,现在延长到12小时甚至24小时,病人能够获得比较好的疗效和预后。
此外,各地都设有脑卒中地图,医院有脑卒中绿色通道,目的就是能够让病人第一时间得到诊治。
“现在上海卒中协会已经在院前的急救中,把救护车的医生也纳入了培训范围。一旦看到病人,能够识别脑卒中的发生,迅速把这些病人就近送到有救治能力的地方去,避免来回转院,来赢得患者的第一救治时间。”顾宇翔告诉记者。
为了更好的提高救治速度,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现建成了脑卒中融合病房,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科和神经介入医疗团队等整合在一起,实现“医生围着患者转”的救治模式,有助于为脑卒中患者提供更快、有效、全面的治疗,从而有效改善预后。
快速疏通:微创介入治疗是趋势
除了为脑卒中患者赢得充分的时间救治外,要想让患者得到更好的预后,获得更好的生存时间,就需要依靠新的诊疗技术和临床研究进展。
快速开通闭塞血管是目前已被验证为最有效的治疗方式,能够最大程度挽救尚未坏死的脑组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部分患者甚至可以完全恢复,不留后遗症。
“微创的介入治疗,特别是近二十年以来发展的非常快,例如动脉内取栓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时间窗在不断的延长,获益的人群也在不断增多,也不断有新的临床研究进行开展。”
顾宇翔说,目前来看,无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卒中救治,微创介入治疗都是趋势。
在2014~2015年,五大高级别随机对照试验研究(MRCLEAN、ESCAPE、REVASCAT、SWIFT PRIME和EXTEND-IA)结果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布,证实以SolitaireTMFR为主导的支架取栓联合IV-tPA显著优于标准药物治疗(IV-tPA),并推动中国、美国和欧洲卒中协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更新,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疗法让临床医生和患者都看到了新的希望,未来将会有更多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