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 > 热点 > 正文

清明节谈谈遗嘱

2021-04-04 18:39:12来源:健康时报网|分享|扫描到手机
阅读提要:清明期间,中华遗嘱库又忙了起来,“每年清明来咨询立遗嘱的人数,都是平常的2-3倍。”据中华遗嘱库庞华幸主任介绍,清明节日会引起大家追忆亲人,扫墓祭祖也会思考生死的话题等,遗嘱也是与生死相关,所以关注的人比平时多一些。

“老夫老妻经历了风风雨雨、尝尽了酸甜苦辣,回首过去展望未来,你都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因为工作没有好好照顾孩子的愧疚,和陪伴家人的时间少,愿疫情度过山河无恙,一定抽时间多陪陪孩子和家人。”

......

这些令人动容的内容,是中华遗嘱库的部分微信遗嘱留言。

清明期间,中华遗嘱库又忙了起来,“每年清明来咨询立遗嘱的人数,都是平常的2-3倍。”据中华遗嘱库庞华幸主任介绍,清明节日会引起大家追忆亲人,扫墓祭祖也会思考生死的话题等,遗嘱也是与生死相关,所以关注的人比平时多一些。

\
工作人员帮助老人立遗嘱。受访者供图

老人立遗产

房子难题有新办法

一位80多岁杭州王大妈哭着对中华遗嘱库工作人员说:“你们能不能帮帮我……”

王大妈说自己的老伴走的早,自己有2个孩子,一儿一女,自己也有退休金,生活不算多富裕但也不算缺钱花。但最近因为房子的事,让王大妈头痛不已。原本王大妈早年有3处房产,王大妈觉得自己一个人,房子多了也没什么用,反正都是给孩子的,自己有得住就好了。于是留下一处房子自己住,其他的房子过户给儿子和女儿。

儿子、儿媳商量打第3套房子主意。最近几个月,儿子、儿媳告诉王大妈,如果王大妈同意提前过户给他们,他们愿意给到女儿30万作为补偿款。房子到手,儿子却开始翻脸不认账,最开始说是5月份,5月过去说6月份,过了6月份,又说7月份,等过了7月,直接翻脸不认说没钱不打算给了。这时的王大妈和女儿心里很是失望、难过和生气,可也无计可施,懊悔不已。

在中华遗嘱库遇到不少因把房子提前过户给子女,而导致自己失去房子的处决权的案例。不过,现在很多市民会先保障配偶的生活,最后再给到子女。但也有市民担心:“万一我先走了,他再找一个,房子不给回我儿子怎么办。”

中华遗嘱库管委会主任陈凯表示,《民法典》引入了“居住权”这一概念后,市民既可以通过订立遗嘱的方式确定房产的分配给子女,防止因为配偶在自己去世后再婚导致财产外流,同时也能通过遗嘱设立“居住权”,保障配偶在自己去世以后依然能享有居住权,防止子女提前卖房,可谓一举两得。

“微信遗嘱”受欢迎

超六成留言者为30岁以下人群

打开微信,关注中华遗嘱库微信公号,点击“办理”,选择“微信遗嘱”,就可以进入微信遗嘱的页面开始留言。

自疫情爆发以来,中华遗嘱库上线“微信遗嘱”小程序留言功能,2020年,中华遗嘱库一共收到将近7万份“微信遗嘱”。

数据显示,在疫情最严重时,即2020年2月~3月份留下“微信遗嘱”的数量最多,最高峰时一天收到上千份“微信遗嘱”。留下微信遗嘱的人群中,大多数是20~30岁的年轻人,占比38.7%;其次是20岁以下的人群,占比27.4%,且多数为在读学生,50岁及以上人群仅占4.51%。

在这些人群中,大部分人留下的微信遗嘱传递对象是“爱人”,其次是“子女”和“父母”,还有少部分医嘱留言对象为“自己”。20岁以下的年轻人大部分会选择留言给自己父母;而20~30岁期间的年轻人,大部分留言内容是留给自己的爱人;而已经结婚成家的留言人,大部分会选择给自己子女留言。

马东曾在《奇葩说》里总结说:“如何面对生死这件事,是我们缺失的一课。”白岩松也曾说过:“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从传统的遗产留给子女,到年轻人加入立遗嘱队伍,这个现象引发关注。

不过,微信遗嘱并不具有法律效力。“微信遗嘱主要是表达对家人的叮咛、嘱托和祝福等情感方面的,微信遗嘱并非法律意义上的遗嘱。《民法典》继承编对遗嘱的形式有严格的要求,通过微信订立遗嘱并不符合法律规定,因此微信遗嘱仅适用于处理非财产性的事务,例如传递关爱或者叮嘱某些个人事务。中华遗嘱库开通该功能的目的在于让大家通过这种更加温馨的方式传递情感。”中华遗嘱库管委会主任陈凯说。

00后已开始立遗嘱

随着人们遗嘱观念的变化,遗嘱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越来越多年轻人已经提前立遗嘱做好财产规划。

刚满18周岁的大一新生小红(化名)来到中华遗嘱库上海第二登记中心,为自己订立遗嘱。

小红希望把存在银行卡里的2万多元留给自己的一位朋友,她曾在小红最伤心难过时给予了支持和关爱。尽管并没有把这笔钱留给父母,但小红表示,以后挣的钱可能会往这张银行卡里放,如果资产增多可能会重新订立遗嘱,增加遗嘱继承人。小红说,立遗嘱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以后会更加认真地活着。

17岁的小明(化名)不久前向中华遗嘱库提交了自己的遗嘱,但是他的遗产和常见的不动产、存款等不同,而是他的网络文学作品。

“法律规定,16周岁以上的儿童是有权利支配自己劳动所得资产的。”陈凯解释,这些网络文学作品一旦获得影视权,将拥有一位不菲的收入。小明显然是考虑到这些作品的价值,提前做了安排。而他们收到遗嘱的时候也很意外,没想到90后、00后自我管理资产的意识如此之高。

而据央视报道,近期一名90后将自己的支付宝、游戏账号等数字财产写入遗嘱。陈凯透露,几乎所有“90后”在写遗嘱时都会将自己的银行存款纳入遗嘱分配中。与其它年龄段的立遗嘱人不同的是,“90后”的遗嘱,支付宝、微信、QQ、游戏账号等虚拟财产是“90后”遗嘱中常见的财产类型。

陈凯表示,近来年轻人们越来越开始注意自己的数字遗产。而数字遗产是指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所有的网络权益和财产。个人网络相册、文件、信函和视频等形式都开始成为了现代人的数字遗产。

“这也是年轻人个性化的一种体现。”他说。

立遗嘱比例不足5%

不少人仍然忌讳遗嘱

目前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达到2.6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7.5%。自中华遗嘱库2013年启动以来,八年间遗嘱咨询量逐步上升趋势明显,共登记保管了190866份遗嘱。主要原因是老龄化和遗嘱观念的叠加因素,遗嘱观念逐步在国人心中得到广泛认同。

尽管如此,中华遗嘱库管委会主任陈凯认为,目前中国的遗嘱普及率仍然处于非常低的水平。

遗嘱普及率与社会发展状况有关,以美国举例,调查显示美国威斯康星州从1929年到1944年期间,有47%的死者生前立有遗嘱。美国加州圣博娜迪诺市1964年去世的市民中,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人生前留有遗嘱。1979年宾夕法尼亚州巴克斯郡有36%的人生前留有遗嘱,而这一比例在1987年达到了59%。

而目前虽然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是世界第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已经跨过一万美元大关,但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相比于全国法院2017年到2019年一审继承案件收案数117937件、141134件和143580件,其中遗嘱案件分别为6006件、6521件和6872 件,立遗嘱比例不足5%。

陈凯认为,虽然国民的遗嘱意识在不断提升,但还是存在很多人忌讳谈论遗嘱、很多部门忽视甚至是反感研究老百姓立遗嘱需求的现象,这也是中华遗嘱库发展目前所受到的主要阻力。

中华遗嘱库管委会主任陈凯呼吁社会各界提升对遗嘱的认识,有关部门加大普及遗嘱知识观念和培育遗嘱服务机构的力度。

(运营:郑新颖)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