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慢病 > 疾病快讯 > 正文

近九成肺结节患者不是癌,肺结节检测“三剑客”助力肺癌早筛

2021-04-21 17:54:48来源:健康时报网|分享|扫描到手机
阅读提要:“体检查出的肺结节会是肺癌吗?需不需要手术切掉?”这是每一位查出肺结节的患者面临的最大选择。然而对于患者来说,不达标的结节,在临床上多数情况只能得到医生3-6个月再复查的建议。然而这对于患者来说,却如鲠在喉。然而现在这一情况有了改变。

“体检查出的肺结节会是肺癌吗?需不需要手术切掉?”这是每一位查出肺结节的患者面临的最大选择。然而对于患者来说,不达标的结节,在临床上多数情况只能得到医生3-6个月再复查的建议。然而这对于患者来说,却如鲠在喉。然而现在这一情况有了改变。

在第27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中国肺癌防治联盟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内科白春学教授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为我们介绍了他的肺癌早筛“三剑客”,“通过肺癌生物标志物(LCBP)四项检测、人工智能以及CAC(循环染色体异常细胞)检测三项技术,我们可以帮助肺结节患者更精准的定义肺结节,准确率可以达到90%以上。”

从19.7%到90%,肺癌早期诊断不只是给颗“定心丸”

《2015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结果显示,截至2015年,肺癌发病率还是死亡率均排名靠前,即使目前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为肺癌治疗开启了新纪元,但是肺癌5年存活率也仅达到19.7%。

“如果在早期肺癌(原位癌和微浸润癌)阶段做到诊断和手术治疗,10年存活率可高达90%。”白春学教授近年来致力于肺癌早筛的研究和推广,他告诉健康时报记者,“早期肺癌直径多在25px之内,通常隐匿无症状,目前医疗条件下,医生通过人工阅片判断肺结节的良恶性,要对10毫米以下小结节精准评估是世界难题,而为了不过度治疗,临床中一般医生建议是随访。”

而继续随访对于很多患者来说却如随身携带着“定时炸弹”。白春学教指出,中国40岁以上人群中,大约20%都能发现肺结节,这个人群约有一亿以上,但只有5%-10%的是肺癌。如何不让这95%的人陪跑,让5%-10%的肺癌患者得到早诊早治,是我们做肺癌筛查的目标。

不用观察3-6个月,肺结节检测“三剑客”精准定义肺癌早诊

“我来找您要颗定心丸”。白春学教授的诊疗记忆里,有一位49岁查出肺结节病人,因为肺结节的大小尚不符合外科手术指征,也不清楚到底是良性还是恶性,病人走了很多医院,甚至远赴日本,得到的答案都是,“3到6个月后再来复查”。他找到白春学教授,习以为常地来要一颗“定心丸”,结果这一次他被白春学教授收下做了手术。“我们通过检查,发现他右上肺、左下肺都是肺癌,立刻手术切掉。术后病理结果显示,病人的确是浸润型的肺癌,浸润状态刚好是6mm。”

这位幸运的患者并不是特例,白春学教授告诉记者,在肺癌生物标志物(LCBP)四项检测、人工智能以及CAC(循环染色体异常细胞)三项技术的帮助下,可以帮助90%以上的肺结节患者更精准的定义肺结节。“肿瘤标志物我精选出来4个,和原来我们的临床的信息结合在一起,通过我们的人工智能技术以后判断他肺癌的概率、恶性的概率是低、中、高,真确率可以达到85%,而对于诊断有疑问或者不完全的地方,再通过CAC技术,早期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就更高了。”白春学教授指出,6年来,中山医院已经在临床上应用了16417例,诊断早期肺癌的敏感性达到99%,特异性也高达95%。

为什么选择CAC技术锦上添花,白春学教授表示,传统肿瘤筛查多存在侵入性强、灵敏度差、依从性低等缺陷。而液体活检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新型检测技术,只需要通过抽血就可以对肿瘤进行检测,具有无创、高效、准确、可动态监测等优点。另外这一技术对于愈后判断也有帮助。“如果循环染色体异常细胞比较高,也提示术后复发转移的概率高,那么我们就要加强手术后病人的管理。”

“名医治未病、大医惠众生”,带着这样的愿景,2012年白春学教授牵头建立中国肺癌防治联盟,希望将肺癌早诊技术得以推广应用。如今,带着肺癌早期诊断“三剑客”,白春学又发起了“百万工程”,在接受记者采访的当下,白春学教授正前往深圳参加启动仪式,在那里,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已经正式成为了“中国肺癌防治联盟人工智能AI肺结节诊治示范基地”,“在一百家医院内建立中国肺癌防治联盟的肺结节诊治分中心,培训千名专家,每年诊断早期肺癌十万人。”带着这样的期望和目标,从医30多年,年近七旬的白春学教授,一直在路上。

(运营:孙欢)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