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吃油 吃好油 更健康”!1月9日,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新闻通气会上,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王兴国教授教大家健康吃油。
提倡少吃油,并不是越少越好
提倡少吃油,并不是说吃油越少越好,而是适量吃油,以基本满足生理需要为度。在平衡膳食模式中,脂肪提供的能量占总摄入能量的20%-30%较为适宜,这个比值也叫脂肪供能比。按《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要求,30-50岁轻体力活动强度成年男性每天需要从食物中得到2050千卡能量,按照20%-30%换算成脂肪摄入量是每天42-63克。这部分脂肪包括了食物本身所含的油脂和食用油(烹调油)两部分,前者也叫隐性脂肪,后者叫显性脂肪。
食物本身所含的油脂绝大部分来自于肉类、蛋、奶和豆类、坚果等,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这些食物带来的油脂大约为30克。指南又建议居民每人每天吃食用油(主要是烹调油)的量为25-30克。油吃多了,容易引发健康问题。但若油脂吃得太少了,就会营养不够,宏量营养和微量营养成分都会缺乏,这对健康同样是非常不利的。
好油有三个要素,脂肪酸组成要合理
一是相对合理的脂肪酸组成。食用油主要由脂肪酸组成,脂肪酸有饱和、单不饱和、多不饱和以及ω-9、ω-6、ω-3之分。不同种类的食用油,各类脂肪酸的种类和数量并不相同。但它们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只能说,如果在膳食脂肪总摄入量合理的前提下,某种食用油含有人们膳食结构中缺乏的脂肪酸,那么该食用油就是比较好的,如果某种食用油含有人们膳食结构中过量的脂肪酸较多,那它就是不太好的。总之,评价一种食用油的脂肪酸组成是否合理,必须结合实际饮食情况,不必刻意追求一种食用油本身所含各类脂肪酸的所谓绝对“平衡”。
二是丰富的油脂伴随物。油脂伴随物主要包括脂溶性维生素、植物化合物两大类。脂溶性维生素有维生素A、D、E等;植物化合物包括甾醇、胡萝卜素、异硫氰酸酯、多酚等。不同的油,伴随物种类、含量差别悬殊,而且随加工过程而异。我国食用油消费曾长期存在一些误区,其中之一就是推崇经过高度乃至过度加工的、精而纯的油品,这类油品中的伴随物已大幅度降低,若长期食用,必然会导致有益伴随物摄入量不足,进而引发慢性病。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随着精准适度加工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已经逐渐走出这一误区。
三是极少或不含危害物。油脂中可能存在各种危害物,如重金属、真菌毒素、反式脂肪酸、农药残留、塑化剂等。一款好油中这些危害物的含量当然越少越好。土榨、家庭作坊制得的油品,往往不能有效控制危害物,存在食品安全风险。而正规工厂生产的油品,危害物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安全性高,因此提倡吃正规厂家生产的油品。
吃油要多样,和日常饮食相协调
长期食用单一油品,容易造成脂肪酸和营养伴随物摄入的不平衡,所以油要轮换着吃,或者食用调和油。如果平日以素食为主,则可以适量吃点猪油和饱和度较高的植物油;如果平时吃肉较多,已经从食物中得到了较多动物脂肪,就应尽量少食用猪油、牛油等饱和的油脂;豆制品吃得多的人,亚麻酸、亚油酸摄入已较为充分了,可选择橄榄油、茶籽油、花生油、米糠油等富含油酸的油脂。
另外,食用油的性质不稳定,在持续高温下会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不仅损失掉维生素E、必需脂肪酸等营养成分,还会生成一些有害物。因此,推荐多用蒸、煮、炖、熘、拌、汆等低温且少油的烹饪方式,尽量不要超过七成热,少采用煎炸操作。
(责编:荆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