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 正文

“关键小事”调研⑤|

从临床中得到启发,医护取得250余项专利

2024-06-06 17:18:09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王振雅 张赫|分享|扫描到手机
编者按:党建如何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要从关键小事着手。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青年理论学习小组,通过参与中央和国家机关“关键小事”攻关活动,日前奔赴武汉、十堰、毕节、厦门、遵义、杭州、南京等地,走进公立医院,深入挖掘医院党建优秀案例与现实难题,旨在聚焦医院的党建与业务融合“关键小事”,促进改善医疗服务、提升百姓就医体验的“民生大事”。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将陆续报道调研结果。

“不是11万的进口手术刀用不起,而是百元自制器械更有性价比。”在患者的印象中,医务人员可以看病、打针、做手术,而在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医生、护士却多了一重身份——“发明家”。在调研中,该院神经外科副主任胡钧涛、护士长崔雨等医护人员向记者展示着他们的“发明”。如今,十堰市太和医院已申请实用型专利250余项。

医生自制手术刀,节省成本超10万元

\
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胡钧涛展示进口手术刀与自制手术刀。曹子豪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神经外科的医生,手术刀、剪子是他们完成各种手术的重要“武器”,而这些武器却往往价格不菲。一把普通的蛛网膜手术刀价格在2-3万,一把手术钳也要上万元。“像这一组手术剪刀大概2万多,我们用了快10年了,性价比还是很高的。但有的医疗器械确实耗材快,每次做完手术就要更换,往往造成了浪费。”

对于神经外科的医生而言,蛛网膜手术刀在临床使用非常广泛。在切除颅内肿瘤、颅脑损伤等手术中都要用到。蛛网膜刀分为刀头和刀柄两部分,刀头非常小,如针头一般。每次手术完,都需要将刀柄消毒,刀头更换。

“进口的刀柄需要11万左右,每个刀头则需要上千元,每次手术都要换掉。”胡钧涛介绍,科室的医生们根据临床所需,自己设计了刀柄,而刀头则用注射器针头来代替,每次做完手术,只需要更换针头即可,比起上千元的刀头,一个针头仅需几角,几乎是零成本。

这样自制的蛛网膜手术刀,在十堰市太和医院神经外科已经用了10多年,成功开展手术数千台。他们将这一“发明”成功申请了专利,并推广到十堰及周边地市级医院。

护士也是“发明家”

\
从计数跳绳演变来的“膝关节防僵防栓装置”。曹子豪摄

不仅是医生爱搞发明,护士们也是各显神通,从弹力带、跳绳器、碾蒜器等日常用品中,举一反三萌发创新思维搞“小发明”。这些“小发明”虽然简单,但用起来却让患者获益不少。

在神经外科二病区,时常有昏迷病人,护士们在为这类患者服用口服药物时,需要通过鼻胃管将药物注入患者胃部。如何能让药片进入胃里更好的被患者吸收,就成了护士们最关心的问题。“用瓶子将药品碾碎,费时耗力且效果不佳,且碎药片大小不一。”

该院神经外科二病区护士长王栋梅在家做饭时,发现家里的碾蒜器可以顺利将蒜均匀碾碎,她立刻想到,用这个装置的原理,设计碾药器解决了临床难题。

碾蒜器可以设计成碾药器,跳绳计数器、弹力带也可以变为“膝关节防僵防栓装置”。“阿姨,您今天下午已经完成了134个踝泵运动练习了,很不错哦。”骨科护士长刘洁介绍,部分骨科患者手术治疗后需要卧床休息,肢体制动期间会出现:膝、踝关节僵硬、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于是便开始了对传统支具的创新设计,通过增加弹性脚托板、抗阻弹力带、锻炼计数器等辅助锻炼装置,设计出这款可以预防患者关节僵硬、下肢血栓的新型支具。在固定患者肢体促进恢复的同时辅助患者保质保量的完成功能锻炼。

临床上没有专用眼部给氧装置,护士们就将普通眼罩改良精心改良,设计出专门给角膜供氧的眼罩。为了使泪道及结膜囊冲洗变得更舒适,眼科护士们设计了专用冲洗接水装置……如今,十堰市太和医院已申请实用型专利250余项。

(责编:荆雪涛)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