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 正文

感受患者情绪、理解患者期待,医患沟通让患者被关注

2024-04-17 16:25:08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徐诗瑜|分享|扫描到手机

陈怡绮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科学院副院长,也是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麻醉科医生。她在医学院教授一门课程,课程的名字是医学沟通艺术。

这是医学沟通艺术的一种新尝试。

过去,医学生们只是干巴巴地在模拟人身上进行训练。但在医学沟通艺术课上,他们需要面临真实的医患沟通情境,通过模拟各类场景下的沟通实战,试图为不同的医疗角色搭建起沟通的桥梁。而这个课堂,见证着许多医学生走向真实临床的第一次尝试。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科学院副院长陈怡绮。受访者供图

不能只专注技术,在进入临床前,给医学生埋下沟通的种子

在课堂上,陈怡绮将假皮、针、持针器等分发给学生们。他们将要在模拟场景下处理伤口。

“孩子被不锈钢桌角划伤了,需不需要打麻药啊?这种程度的伤口会不会留疤啊?留疤的话会不会很深?”扮演患儿家属的学生张尧(化名)叮嘱道,处理的时候手能不能别太重,别伤着孩子了。

扮演医生的学生李菁(化名)蹲在扮演患儿的学生面前,对着绑在他身上的假皮进行清理和缝合。手上动作不能停,耳边的一连串提问只能迅速在脑中处理,李菁小心安抚道:“已经在打麻药了,待会就不疼了。孩子看看护士姐姐手中有什么呀?”

缝合进展得缓慢,因为操作尚不熟练,李菁后来几乎是沉默着专注于缝合的技术。

陈怡绮联想到自己。读书时,外科缝皮就是从老师那里,领一块假皮练手。“课堂上,谁都不说话。我们不知道、也不会去关心这块假皮疼不疼,完全没有情感交流。等我进入医院、第一次给患者清创,茫然不知所措,不知该说什么。”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科学院副院长陈怡绮(左一)为学生进行缝皮演练。徐诗瑜摄

张尧又说道:“您这么年轻,是不是经验不足?能不能给我们换个年龄大点儿的医生。”李菁才意识到面前是“真实的患者”,而非一块假皮。他在缝针间隙偶尔抬头看看,微笑讲几句:“待会儿让护士再带孩子去打个破伤风。”几分钟的角色扮演即将结束,末了李菁问道:“您还有什么问题吗?”

“医生的不自信很容易感染到患者,医生对业务还不熟练,患者就会更焦虑,才发出了一系列的质疑。”“但优点也很明显,最后是个开放式问题,让患者的所有顾虑都能在离开诊室前落地。”这是学生们在这场模拟中的感悟和所得。

陈怡绮站在学生中间,显得格外有成就感。

“假皮不会说话,也不会喊疼。在模拟人身上进行了千百次的缝皮训练,只能锻炼技巧,但完美的缝合技巧并非医疗的全部,贴近临床实际的缝合场景是包含着无数沟通细节的。”陈怡绮希望做的,就是在医学生真正进入到临床前,在他们心里埋下沟通的种子。

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实战演练的想法脱胎于真实的临床经验

医学沟通实战演练的想法源于陈怡绮的临床经验。

她记得在门诊实习时的第一次尝试,是为一名手骨折患者进行位置固定。当时的她完全醉心于技术,执着于将克氏针完美地穿进手指两边断裂的骨关节。她早就在模拟人身上训练过无数次了,一、二、三,穿刺顺利!她至今仍记得自己在门诊欢呼的样子,那是实习医生对首次临床成功的小小庆贺。如今回忆起第一次临床经历,陈怡绮代入的则是患者的视角:克氏针有伞骨那么粗,看到这么粗的钢针得多害怕啊?

一段时间后,因沉迷于技术而缺乏沟通,陈怡绮吃到了苦头。那是她成为麻醉科医生的第一年,手术一台赶着另一台,已经做到了后半夜。当时,她为一名进行阑尾切除术的患者实施了半身麻醉。躺在手术台上的患者因为头脑清醒,知道他正在经历腹腔内的手术。

同时,在一旁守候的陈怡绮在手术室接到了通知电话:“后一场手术取消了。”她终于可以下班了。

麻醉医生在旁的欢呼雀跃与患者在手术台上的痛苦形成了鲜明对比,几天后,陈怡绮收到了执业以来的第一封投诉信。

麻醉本身几乎是完美的,为何仍会遭到投诉?陈怡绮将那晚的手术细节复盘了无数次,她试着将自己抛回当时的现场,代入躺在手术台上的普通患者,精神上对手术的恐惧和生理上的不适感一点点蔓延。无数次演练后,她把自己重新丢回到那个场景中,是不是可以和患者说说话,缓解他的恐慌?而不是只顾自己。

自那之后,陈怡绮下定决心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她学习了心理学,将患者描述拆解为三段式的倾听结构:接受事实—感受情绪—理解期待。

她将倾听结构用于各类医学沟通场景。时间拨转回7年前的一个傍晚,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镇静门诊空荡荡的,一位面色铁青的家长拦住了即将下班回家的陈怡绮:“别人的孩子都回去了!我的孩子本来好好的,为什么吃了你的药反而回不去了?”

四下无人。陈怡绮几乎能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面前脸色铁青的中年男子直挺挺站着,质问包裹着她,而恐惧正一点点侵蚀着她的心理防线。

她保持住镇静,试着去共情家长的处境,努力在脑中画出倾听结构的组合图:他的情绪里有焦虑、不满、愤怒和恐惧,只有事实和解决方案才能将这些情绪抚平。从小朋友出生到现在,爸爸妈妈付出了很多的时间、精力,当然希望宝宝能平平安安地长大。他的需求未必是将孩子立刻接回家,而是希望有人告诉他:孩子目前的状况怎么样?

“孩子是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瓣闭锁。镇静后留观是怕他突然出现危急情况,离开医院很难应对。”陈怡绮一边解释一边在纸上画出一个小小的心脏构造图:“从心脏到肺的血流因为这根心脏血管没有发育好走不通了,接下来可能要经过一期、二期甚至三期手术。这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但我们可以一步一步走下来。”

陈怡绮的声音很轻柔,但语调坚定,很容易让人卸下防备。她在心脏结构的旁边写下了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几位心脏外科医生的名字:“他们都有丰富的处理先心病患儿的经验,明天把检查结果拿到门诊,跟着他们好好治。”

陈怡绮再抬眼看时,面前已不是那个脸色铁青质问的男人,而是一位红着眼眶的父亲,点着头慢慢退了出去。

沟通不只是语言,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是沟通

“医生和患者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对抗的是共同的敌人,医患是最不应该有矛盾的两个群体。”在陈怡绮看来,“待病人如亲人”这句话干巴巴的,亲人是会被情绪所牵动的。医生所需要做的,是共情患者的处境。如果说同情是俯身向下,那么共情就是在平等的位置上换位思考,是一个人试图去理解另一个人的尝试。

医学沟通的场景繁多,沟通也不仅限于医患,还包括医护沟通、低年资医生与高年资医生的沟通等。“外科手术医生安排了立即手术,但在麻醉医生看来,血压、血糖指标没控制好,术中出血风险大,术后愈合还容易受到影响。医生之间也存在信息的不对等,需要一次次沟通去化解。”在陈怡绮看来,只要掌握了底层逻辑,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陈怡绮将沟通的底层逻辑拆解,并将其编码为:倾听、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在倾听和获取信息时做到“结构化”,即接受事实、感受患者情绪、理解患者期待。在与患者的语言沟通中,做到积极回应,接受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并与之共情,接受已知事实并处理对方的期待,解决问题或提出解决方案。

良好的非语言沟通又被拆解为微笑、开放式姿势、身体微微前倾、语调温和、保持眼神接触、轻微点头六个部分。

“非语言沟通”有一个奇妙的发现,沟通的底层逻辑源于个体对他人的印象。其中,约7%取决于对方讲话的文字和内容;38%取决于音量、语速、节奏等声音要素;高达55%来自眼神、表情、动作等形象因素。也就是说,要达成有效沟通,绝不是轻声细语那么简单。

有些人总能在一两句话间,甚至用一个动作,就把他人惹毛了。

陈怡绮曾让学生演示他们眼中的专家、上级,学一下坐姿,神态、眼神。结果,什么样的姿势都有。有些一看就知道,双方地位不对等,姿态里透出一种居高临下的傲慢。

那次课后,有学生告诉陈怡绮,自己老家在一个小县城,医院设有医患纠纷调解室。他以前不理解,医生上夜班、连轴转、治病救人,病人为什么还会对医生拳脚相加。“现在我懂了,病人到医院,不希望面对一个冰冷的机器、一尊木然的雕像,更不希望碰到一位不愿意听患者讲完哪怕一句话的急性子。诚然医生很忙,医生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多病人在后面等着,但这些不应该成为医生以高傲和不耐烦的姿态面对病人的理由。”

\
医学沟通艺术模拟教学师资培训。受访者供图

在医学沟通领域,郎景和院士、韩启德院士等都曾讲述过医患关系中的共情与理解,从医疗行为之外,强调了沟通背后的人文关怀。

“良好的医患关系需要了解、理解、谅解。”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名誉主任郎景和在一次公开讲座上表示,在医学的广阔领域中,追求真、善、美,这三种价值在医生与患者、公众的互动中相互交融。不论医疗技术的进步如何,医生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始终如一。除了治疗疾病,用心去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正是医生的重要职业价值所在。

“我和医生们交流叙事医学时,有一个医生提出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作为一名医生,如果跟每个病人共情的话,我还能活吗?”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原主任韩启德曾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时讲述过“叙事医学”的重要性。叙事医学是由具有叙事能力的医生所实践的医学,叙事能力是认识、吸收、解释并被疾病的故事所感动的能力。

在韩启德院士看来,医生不可能跟所有病人共情,但要以平等的态度,怀着善良的心去和病人深入交流,即便不能完全共情,起码要尊重与理解病人的感受与感情。

医学沟通艺术选修课开设五年,因为是模拟工作坊课程,每次只有三十个名额,能够辐射的范围仍旧有限。

在陈怡绮看来,医学沟通艺术课是践行医学模拟教育的探索,她同时也推广沟通、模拟师资培训课程,希望医学沟通艺术的训练模式也能在规培医师、住院医师中进一步得到普及。星星之火正在更多医学院校点燃,时光推移,或许能达到星火燎原的那一天。

(责编:荆雪涛)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