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并不是说这一天就会下雨,而是指该节气期间,在暖锋过境的影响下,冷暖交替产生大量的水气,雨水将逐渐增多。雨水节气里,气候湿润,草木萌发,万物复苏,许多中药材的生长和发育渐入最佳状态,机体也因气候逐渐产生变化,因此,《节气里的中药学》这一期和大家共同了解雨水节气与中药材生长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索该时节的养生秘密。
雨水节气与中药材生长规律有着密切关系
首先,雨水节气期间,气候渐暖、雨水充沛,根茎类药材开始进入生长高峰期,如人参、黄连、黄精等。此时,这些药材根部积累的营养物质最为丰富,采收后药效最佳。
其次,随着气温升高,一些叶类药材开始从休眠状态苏醒,展开新叶,如艾叶、紫苏叶等,它们在雨水节气期间萌发生长,此时采收的叶子新鲜,富含营养物质,药效较好。
与此同时,一些春季开花类药材也进入了花期,花类药材的药效与采收时间密切相关,如金银花、菊花、红花等,它们在雨水节气期间开始开花。一般来说,花朵初开时药效最佳,此时采收有利于保证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除此之外,雨水节气还是一些中药材种植和繁殖的好时机以及某些中药材的特殊采收时期。雨水过后,气温升高,土壤湿润,此时播种中药材能迅速生长,成活率高,也有利于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另外,像茵陈、蒲公英等这类草药在这个时节中生长较为旺盛,采收后亦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了解中药材在雨水节气期间的生长规律有助于合理采收和利用中药材,保证药材的质量和药效,同时也有利于中药材的种植和栽培以及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管理。
雨水时节养生应关注这些中药
雨水时节,气温回暖,雨水夹杂着湿气,容易入侵机体,加之气候仍然多变,因此,可重点关注一些祛湿、健脾、补虚扶正类的中药。
01、土茯苓——龟苓膏的灵魂材料,健康与美味的完美结合
土茯苓。图片来源:江门市五邑中医院
【土茯苓】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Smilax glabraRoxb.的干燥根茎。
【性味与归经】甘、淡,平。归肝、胃经。
【功能与主治】解毒,除湿,通利关节。用于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
【中药小知识】龟苓膏是以鹰嘴龟和土茯苓为主要原料,再配金银花、蒲公英、凉粉草、甘草等药物熬制成膏状。龟苓膏历史悠久,在气候湿热的岭南地区民间不断流传,现已成为一种食疗养生文化,广西梧州地区更是形成了服食龟苓膏的习惯,这种习惯还流传至两广、港澳以及东南亚各地。
02、赤小豆——红豆的“双胞胎”兄弟,但利湿功力更胜一筹
赤小豆。图片来源:江门市五邑中医院
【赤小豆】为豆科植物赤小豆Vigna umbellata Ohwi etOhashi或赤豆Vigna angularis Ohwi et Ohashi的干燥成熟种子。
【性味与归经】甘、酸,平。归心、小肠经。
【功能与主治】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用于水肿胀满,脚气浮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
【中药小知识】赤小豆和红豆在外形上酷似,易混淆,但两者在形态、功效、口感和药用价值等方面存在差异。首先,赤小豆偏细长、稍扁,颜色较暗,为暗红色或暗紫色,而红豆则是椭圆形,颜色为暗红色或鲜红色,较有光泽;此外,赤小豆较硬,难以煮烂,即使浸泡一夜再煮也不会变软,又因其利水消肿功效较强,常用于入药或煲汤,而红豆则相对容易煮烂、出沙,口感软糯,因此常用于制作各类甜点美食。
03、黄芪——气虚体弱者提高免疫力的“加油剂”
黄芪。图片来源:江门市五邑中医院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 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
【性味与归经】甘,微温。归肺、脾经。
【功能与主治】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
【中药小知识】玉屏风散的原方是由元代医家危亦林创制,可益气、固表、止汗,也是体质虚弱者预防感冒等疾病的良方,更被誉为中成药中的“丙种球蛋白”,黄芪在方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此外还含有白术、防风两味药。气虚体弱的人群可以黄芪作为保健茶饮,如黄芪大枣茶、黄芪红茶/绿茶、黄芪西洋参枸杞茶等,常饮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责编:荆雪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