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了,您的孩子是欢欣雀跃地回到学校,还是不情不愿地迎来新学期呢?
大年初七,还没有开学,一位母亲带着孩子走进诊室,母亲“哭诉”孩子不愿意继续读书,整个寒假就捧着手机,书却没有看过多少,还用“威胁的”言语和父母说话,对此父母极为错愕,不敢相信这还是自己养的乖巧女孩!经过询问,原来女孩两年来情绪一直不佳,学习时候尤其注意力不集中,总是感觉耳朵里面嗡嗡作响,然而这些感觉又无法倾诉,烦躁不已,心慌难过,所以将自己无法表达的情绪转移到游戏中,可以暂缓难过。此番讨论开学事情时,听到声音就感觉刺耳,出现更加激烈的情绪,因此忍不住“攻击”了母亲,转而又感觉自己做得并不合适,请求母亲的原谅。通过详细询问与观察,初步判断女孩其实是抑郁发作,持久的认知功能受损,以致学习能力下降,情绪不稳定时会出现过激的行为,甚至是攻击倾向。在向家长解释后,母亲慢慢理解孩子逐渐改变的行为背后,原来有很多情绪及心理的变化。
开学了,从寒假自由生活回归到学校集体规律生活,这阶段有些孩子可能会不适应,容易矛盾凸显,甚而出现冲突。家长面对此阶段,该如何处理冲突和矛盾呢?建议做到观察与帮助。
一、观察什么?
1. 关注青少年行为背后的情绪和需求:观察孩子学习的动力、兴趣、意愿、能力和社交功能是否和之前一样,学习和社交时情绪愉悦度是否有所下降;以及观察孩子对自我自尊发展的需求是否和同龄人都匹配。如果这些方面都和同龄人有很大的差异,应该及时找心理专家咨询。
2. 关注青少年的行为方式:观察青少年在家庭和学校的微循环社会环境中,能否逐渐学会适应和调适,习得行为规范,以及如何遵守行为规范,这是青少年人格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总是回避与同学交往,少言语,懒行动,动辄都躺在床上,对父母的常规要求反应敏感,容易激惹、发脾气,对人际关系过于敏感,家长也要从青少年的行为方式中看到端倪,及时沟通。
3. 关注青少年的“内心世界”: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意味着内在深刻感受,内在认知世界的方式。门诊中常常碰到一些青少年有极大的痛苦感,而家长用自己的认知来诠释,比如诠释为“她玩手机太多,缺乏运动,所以不开心”或者“她晚上一直和别人聊天没有足够的睡眠”等等;而无法深刻地去理解青少年内在痛苦感受,比如“无助”“无论如何都提不起精神”“无法感受到充满活力”“甚至头昏脑胀,无法专注”“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他们都讨厌我,甚至都回避和我说话”等等。通过认识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可以更好地理解青少年,从而给予帮助。
二、如何帮助?
开学季,青少年要做好从心灵到躯体的准备,家长应该作为支持者帮助协调和构建,以便让青少年更好地适应节律的上学生活。
1. 积极鼓励,共建规律生活的节奏:当青少年面对规律生活有所回避时,家长可协助制定计划,及时矫正,让他们看到自己既往可以遵守时间,进行规律的生活,从而树立规律生活的信心,并且在青少年做的非常规范时候可以进行奖赏,实现正面引导。
2. 陪伴青少年,学会营造同辈友谊赢得支持:学校是同辈关系构建的基地,在这里收获友谊支持、同辈人的尊重和认可,虽然有时候也有一些不愉快的体验,要帮助青少年理解“不愉快”只是一部分体验,会因为努力、助人、学业进步等收获更多的尊重,学习构建正向循环。
3. 鼓励青少年集体生活中学会“团体合作”:学校的魅力在于这里聚集着志同道合的青少年,鼓励他们在学校团体合作读书或一起团体活动,积极交流有影响力的、自我成长的愉悦,同时也鼓励他们分享成长中伤心、难过的瞬间,让他们感觉不再孤单。家长可参与其中引导他们的认知探索,从而让青少年感受到家长的认同,也让他们能深刻理解自我发展的局限,理解“与人沟通合作”的重要性。
4. 鼓励青少年建设“规范”行为:从古到今凡事都是有规矩成方圆,而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规范行为正是在学校环境中习得。然而,规范的行为学习过程恰恰是通过不断犯错和犯错后的愧疚感发展而来,因此,家长要不断支持鼓励青少年有规范行为的能力,不断鼓励他们从学校中逐渐习得规范行为,在家庭中尊老爱幼,在社会中克制而有礼节。
学校,是青少年感受同辈之爱、同辈支持的地方。开学季,家长帮助孩子重回这个“有爱”的地方,可以收获知识,收获成长,同时也会在陪伴中发现问题,并及时求助专业人员,从而更好地帮助青少年成长。
作者:十院科普官、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精神科 从恩朝 副主任医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