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 正文

亚运医疗队:急救路线如“血管”密布,救援分秒必争

2023-09-25 06:38:01来源:健康时报网|分享|扫描到手机

     (健康时报记者 邱越 周学津 实习记者 乔芮) 9月23日晚上十一点半左右,“大莲花”医疗保障队员冯佳照例坚守在奥体中心医务室,在清点完药品和物资设备、做好信息整理后,终于可以坐在转椅上品味自己见证的“亚运时刻”。

当晚,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在浙江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举行。由于场馆外形酷似一朵莲花,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被人们亲切地称作“大莲花”。冯佳是浙大二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护师,也是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主会场“大莲花”医疗保障组的护理组长。

作为距离亚运会主场馆最近的国际化高水平医院,浙大二院是唯一入驻亚运会开幕式指挥中心的医疗单位,承担着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赛事及开闭幕式的医疗保障工作,也是本届亚运会、亚残运会赛事医疗保障中保障场馆最多的医疗单位。

随着开幕式的举行,“大莲花”医疗保障组的44名队员们也激动不已——为了这一刻已经准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采访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主治医师、奥体中心体育场医疗保障组组长朱苏南对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说出了所有医疗队员的心声:“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那一刻,只觉得这一切都值得。”

\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驻场医疗保障团队演练场景。浙大二院供图

做梦都在跑点位,急救路线成遍布“大莲花”的“毛细血管”

亚运开幕,这朵卧于杭州钱塘江边的“江南彩莲”将迎来来自亚洲4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和五湖四海的好朋友。每位队员心里都很清楚,场馆里的医疗保障容不得一丝疏忽。

“为了给‘大莲花’内的所有人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我们在现场设置了三道防线。”朱苏南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场馆内上中下三层看台有11个医疗点、4个出入通道各设1个医疗点、媒体报道区布有1个医疗点,这16个医疗点组成了第一道防线;若受制于现场条件,出现第一道防线无法处理的情况,医务室就会承担第二道防线的任务;如果出现危重症患者需要前往医院救治,急救车就成了现场的第三道防线。

据冯佳介绍,医务室的设备条件达到与浙大二院院内同质化的程度,配备了除颤仪、呼吸机、便携式数字X线摄影系统、B超机、心电图机、电动吸引器等。患者一旦需要前往医院,从进入急救车的那一刻起就相当于“入院”。“每一辆急救车就是一个移动的复苏单元,可以一路提供生命支持,患者的数据也会实时传输到院内,我们可以做到让患者‘上车即入院’。”

除了在“大莲花”构筑的三道防线外,医疗保障组的每一位队员都会进行“六大急症症候群”的培训和演练。浙大二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奥体中心体育场医务室医疗组长许永安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六大急症症候群”是浙大二院首创的应急保障模式,已被亚组委采纳写入医疗保障方案,并在所有医疗保障机构推广应用。

“我们针对颅脑、胸部、腹部、烧创伤、发热、核辐射六个症候群设置了详细的急救流程,现场每一类突发的紧急情况都会有对应的解决措施。此外,由于场馆人员密集,我们也对传染性疾病做好了应急预案。”许永安说。

朱苏南回忆,在一次传染病防控演练中 ,医疗队需要在1万多人中,摸排出10例病人。“不能说大海捞针也可以说是‘千里挑一’了,人工摸排的话,难度可想而知,时间窗口对传染病防治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借助智能亚运保障急救系统,不到6小时,医疗队就锁定了这10例病人,同时还掌握了每例病人的个人情况、到过哪里、接触过哪些人等。

由于“大莲花”内部结构复杂,日常的急救培训和演练中,医疗保障组特别注重“走位”。出现情况时,哪个点位前往支援?哪一条路线可以最快达到医务室?哪个点位距离哪部电梯最近?6层到5层没有电梯需要克服哪些障碍?抬担架时需要协调哪几位志愿者?……

如果说“大莲花”是一个有机整体,那么医疗保障组精心设计的每一条急救路线就是遍布这个有机体的毛细血管,是守护生命的快速通道。冯佳说:“我们每天都要跑一遍点位,有时候睡觉做梦的时候都在背着急救包赶路。”

实现分钟到救援现场,患者10分钟上车、20分钟入院

亚运会主场馆“大莲花”大约8.23万平方米,可容纳8万余名观众,再加上工作人员与参赛运动员,只有44人的医疗团队想要做好如此大规模的保障工作,压力可想而知。“只有不断地演练,充分地布局,不断地提升演练的难度,才能守好‘平安’这道门。”朱苏南对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说。

如何高效应对踩踏事件造成的意外损伤、突发心脏骤停、中暑、运动损伤等,是演练中的重点项目。“所有演练中,突发心脏骤停等危急情况是最需要抢时间的,为此,我们对每一个点位都进行了测试。”朱苏南告诉记者,在经历的所有演练中,医疗队员们一致认为,最危急的情况就是从最上层看台的位置,转移出现心脏骤停等危急病症的病患。

“看台很高、坡度很陡,要尽可能快地把病人从最高层的看台上,用担架抬下来,非常考验人。我们不断地演练,每一次都能发现可以提升的细节,不断地优化应对方案。”朱苏南说,经过反复的调整布局、人员联动,医疗队已经可以做到,从紧急情况出现开始,2分钟内医护人员到场,10分钟内转移患者上急救车,20分钟患者转运到院。


\

开幕式即将开始,看台通道已经关灯,浙大二院驻“大莲花”体育场医务室的医疗服务队使用应急照明设备,继续完成保障任务。浙大二院供图

截至目前,“大莲花”医疗保障队员们已经进行了3场全要素演练和24场亚运会相关演练。“演练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关键细节,我们就是希望在开幕式前暴露出更多的问题,这样在亚运会期间就更多一份安心。”朱苏南说。

亚运会正式开幕之前,“大莲花”医疗队还要负责“大莲花”内彩排人员的日常医疗保障工作。扭伤,摔伤,急性胃肠炎......“身体上的小毛病、大问题,全都找医疗队。”

9月19日下午,正值“大莲花”医疗队进行第三次全要素演练期间,21岁的演职人员李艺(化名)突发腹痛到医务室寻求帮助。“留观不到半小时,这个女孩的腹痛症状发生了明显变化,我们怀疑是阑尾炎。”许永安立刻启动5G+VR远程问诊系统,连线院内专家,进行共同决策。

利用VR成像技术,不到10分钟,李艺被确诊为阑尾炎。许永安当即启动亚运急诊绿色通道。从李艺上急救车,到被送往浙大二院滨江院区的赛事专项门诊,路程仅10分钟。而在5G技术的加持下,在李艺到达医院之前,她的病情数据早已回传到医院,医院的医务人员早已做好了接诊准备。

自8月初医疗队员们正式入驻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开始提供日常的医疗保障以来,“大莲花”医疗队每天接诊少则数十人,多则百余人。据许永安介绍,凡是需要转诊的,最多不超过10分钟就可以到达医院。“一方面是我们时刻保持专业度,严阵以待;另一方面,空中医疗支援体系、5G移动急救单元等一系列的智能科技,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24小时两班倒,但这是一份幸福的压力

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演练复盘中,朱苏南的运动步数最多的一次,4万多步。而他说,“从不觉得累,能为亚运贡献自己的专业力量,是一件光荣的事。”

而在亚运会这种国际赛事中,现场的医疗保障工作只是医疗队工作的一部分。据朱苏南介绍,在前期医疗队员的培训中,不仅要进行医疗救治的培训,还要进行英语专项培训以及亚洲文化培训,“尤其是在与有独特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的外国友人沟通交流时,我们需要提前做很多功课,一方面是为展现我们的大国风范,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让对方能感觉到被尊重,感到‘宾至如归’。”

此外,医疗队在运动员用药方面也做了特别的准备,除了对所有队员反复进行运动员用药知识培训外,还制定了专门的运动员用药流程。“我们的原则是严格遵循亚运会组委会关于含兴奋剂药品的药事管理规定,以尊重赛场秩序为前提,以参赛队伍队医为主导,尊重他们的意见。”朱苏南说。

当亚运会比赛在“大莲花”正式开始后,所有的医务人员都进入到了24小时两班制:早8点到晚8点,晚8点到次日早上8点。

即便需要一天至少12小时“超长待机”,冯佳依旧自豪地说:“每时每刻每位队员的工作都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杭州的形象和医院的形象,当然这份压力也有一种幸福的味道,毕竟能为亚运尽一份力是一生都值得骄傲的事情。”

当开幕式拉开杭州第19届亚运会的序幕时,当观众为亚运会开幕式上演职人员的精彩表演鼓掌喝彩、感叹排练时的辛苦时,其实“大莲花”医疗队员们和演职人员一样,也经历了无数次的排演,也在现场坚守到最后一刻,只不过“舞台”上的他们,大家看不见。

冯佳说,“浙大二院就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行政部门、临床科室以及症候群专家组们都不遗余力全力以赴。如果说伤病无法避免,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为了让所有伤者得到最好的救治,让每个人在这儿都不留下遗憾。我们必将会为一个顺畅、完美的亚运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责编:荆雪涛)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