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 正文

“人造子宫”要来了?或将支持生存边缘早产儿存活

2023-09-24 07:30:00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分享|扫描到手机
阅读提要:据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官网,当地时间9月19日至20日,FDA召开独立顾问委员会议,讨论建立“人造子宫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包括首次人体研究的监管和伦理考虑。讨论将仅限于使用人造子宫技术作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内,超早产儿(胎龄不足28周的胎儿)当前标准护理管理的替代方案。

(健康时报记者 徐诗瑜)据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官网,当地时间9月19日至20日,FDA召开独立顾问委员会议,讨论建立“人造子宫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包括首次人体研究的监管和伦理考虑。讨论将仅限于使用人造子宫技术作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内,超早产儿(胎龄不足28周的胎儿)当前标准护理管理的替代方案。

“目前的医学技术已经能够显著提高25周以上早产儿的存活率,但20周到24周的早产儿因为肺功能不健全,无法自主呼吸,很难通过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让他们存活。”9月23日,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新生儿科主任刘江勤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人造子宫技术”通过模拟子宫环境,提供胎盘功能,将是提高超早产儿存活率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23年5月披露的数据,2020年有1340万婴儿早产(怀孕 37周之前),超过当年新生儿数量的十分之一。早产并发症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2019年造成约90万人死亡。

“对于早产儿的救治,现有的医学技术已经到达天花板了,最早只有怀孕达到30余周的早产儿能够存活,现在能够推进到24周、23周,而22周的早产儿已经接近极限。”刘江勤解释,24周前的早产儿肺功能不成熟,不具备气体交换的能力,而人造子宫技术是通过模拟胎盘的功能来实现早产儿的气体交换,实现早产儿的存活。事实上,国内的多个中心都具备研发人造子宫技术的能力,现有的技术能够实现。

不过,刘江勤指出,人造子宫技术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法规和伦理问题,也即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此次讨论的重点。无论是新药的研发还是新的医学技术应用,在动物身上取得了成功,仍然需要对于能否真正对人体受益打上一个问号。是否能对人体产生益处,是否能够逐步在超早产儿身上应用,仍需要通过专家论证和伦理审查。

(责编:刘予欣)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