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姚欣然)“青少年和老人是自杀高发群体,不论是在网上搜索自杀相关信息、拨打热线还是平时对周围人表达出消极厌世的心理,种种迹象其实都是身体或潜意识的一种无声的求救,应当给予重视和科学有效的干预。”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副主任曹延筠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表示。
9月10日是第21个世界预防自杀日,这是由国际预防自杀协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于2003年创建设立,以帮助公众了解诱发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增强人们对不良生活事件的应对能力,预防自杀行为。
全国免费心理危机咨询热线
自杀是可以预防和干预的,对于有心理疾病的人群甚至是需要终身预防的。曹延筠介绍,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的人群自杀概率相对较高。自杀之前都是有一定的征兆,尤其是对于一些本身有心理疾病的人群,比如出现消极悲观厌世的表现,食欲下降、经常失眠,出现一些躯体症状,甚至开始向周围的家人或者朋友有意无意的交代后事等反常行为都应该引起重视。
目前预防、干预自杀的方式有热线电话等,主流互联网平台也均组建了自杀干预救助团队。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于2010年6月18日开通,前身是2002年开通的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心理危机干预热线”,该热线全国统一号码为8008101117(座机拨打)、01082951332(手机拨打),即当存在自杀倾向时就可以拨打该电话进行求助。
来自快手平台的数据显示:通过AI系统预警结合自杀干预团队的人工评估,今年上半年联动警方挽救131名试图自杀者。
不过曹延筠也坦言,相对于热点电话以及网络干预这种“隔空救援”,线下的专业干预和治疗还是最有效的预防自杀手段。自杀干预的包括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三级预防。一级预防主要是为了让自杀的倾向不要继续恶化;二级预防是针对在自杀边缘的人群的危机干预;三级预防主要是针对曾经有过自杀行为的人预防其再次自杀。尤其是针对一些有心理疾病的人群,预防其自杀的手段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还是非常有效的,另外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专业的“话聊”,表达出对他们的倾听和接纳也非常重要。
(责编:周欣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