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 正文

中国空间站完成国际首例人工血管组织芯片研究

2023-08-21 10:15:52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林敬|分享|扫描到手机

“太空器官芯片研究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了解人体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血管组织结构的功能性变化,二是寻找治疗人类在衰老过程中心血管病变的治疗方法。”8月20日,国内首例太空器官芯片研究牵头单位之一,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的科学家们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8月19日,在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与发展情况介绍会上,中国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李莹辉表示,在中国空间站任务期间,科研团队完成了国内首例太空器官芯片研究,这也是国际上首例人工血管组织芯片研究。

该芯片由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顾忠泽院长率领的研究团队、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及江苏艾玮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经过30多个月时间共同开发制作。

人体器官芯片,是生物医学工程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可高仿真地模拟人体器官功能。比如,此次通过人体血管组织芯片的设计研究,可以了解失重环境对航天员以及未来的太空乘客的血管存在哪些影响,筛选药物以及采取有效的对抗防护措施,保障长期飞行中航天员的健康和乘客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医学实验中,动物模型可以提供一定的信息,但仍存在种属差异、对实际人体反应预测能力较差等不足,而且存在伦理问题,所以美国环保署2019年提出,至2035年将停止资助所有使用哺乳动物实验的项目,并明确指出,器官芯片可作为一种替代性技术”,东大医械院的研究人员表示。

“国内器官芯片的研究起步时间和美国相当,目前,东南大学、中科院微系统所、中国科学院大连物理化学研究所等单位在肝脏芯片、心脏芯片、血管芯片、肾芯片、脑芯片和肿瘤芯片等研究方面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研究。”研究团队继续介绍说“它在新药研发、疾病模型、个性化医疗和航天医学等领域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许多制药、化妆品和消费品行业企业,如欧莱雅、辉瑞、阿斯利康、罗氏、赛诺菲、恒瑞、药明康德等都已经开始同器官芯片研发机构合作,利用器官芯片进行包括新药及其它产品的功效和安全性测试等”。

记者参观了这一枚枚USB盘大小的人体器官芯片,其中包含了由人体干细胞重构形成的,跳动的迷你人体微缩心脏,可以收缩和舒张的迷你人体动脉血管,以及具有角质层、真皮层和黑色素的人体皮肤等。“这些芯片都已经由东南大学的研究团队中实现了产业化”,顾忠泽院长介绍,“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孵化的艾玮得公司也正在将这些具有人体替身的芯片应用在药物筛选和精准治疗中,并取得了显著成果”。据悉我国第一个心脏器官芯片申报IND的新药就是由该团队完成筛选的,该团队也牵头制定了我国第一个器官芯片的国标草案,以及获得过首届国家颠覆性创新技术大赛的最高奖。

该团队的工作,是类器官和器官芯片领域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与此同时,国际和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相关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发出越来越多的迷你人体芯片模型。相信这些迷你的人体替身,将更好的帮助人类解开疾病之谜,筛选出更好的新药和治疗方法,服务于人民健康事业。

(责编:荆雪涛)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