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脚不肿了,鞋子也穿得进去了,走路从来没这么轻松过!非常感谢王建安教授团队为我做了手术!”73岁的胡阿姨(化名)迈着轻盈的步伐,走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脑血管病院区心内科病房,丝毫看不出来她前不久刚做完心脏手术。
浙大二院王建安教授(左)、刘先宝教授(右)为患者进行经导管三尖瓣修复术
胡阿姨患有多年的高血压,六年前又查出了冠心病和房颤。从三年前开始,经常感到胸闷气急,双脚肿得厉害,用手一压一个坑,后来肿得鞋子都穿不进去,走路时双脚像“灌了铅”。
“胡阿姨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导致严重反流,引起胸闷不适、下肢水肿等症状。” 浙大二院心脏中心主任王建安教授介绍,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就像心脏里一扇重要的“双开门”关不上了。
浙大二院心脑血管病院区副院长刘先宝介绍,在所有瓣膜病当中,三尖瓣的发病率比主动脉瓣还要高,虽不是马上致命的急症,但症状易反复,利尿剂效果欠佳后,外科开胸手术的风险高,死亡率为10%左右,因此很少有人愿意单纯为了三尖瓣反流去做开胸手术。慢慢地大家都觉得三尖瓣反流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医学领域,三尖瓣也曾被称之为“被遗忘的瓣膜”。
三尖瓣病变大多数都是继发性改变引起的功能性改变,房颤是引起三尖瓣反流的重要诱因之一。刘先宝解释,房颤患者的心房收缩功能出了问题,会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长期下来容易引发三尖瓣反流。此外,左心系统换过机械瓣膜的、肺动脉高压患者、部分心律失常装起搏器的患者,也有可能出现三尖瓣反流的情况。
直到近20年,随着心脏瓣膜病经导管介入治疗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主动脉瓣膜置换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国内对于三尖瓣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也才刚起步。在全球领域,三尖瓣的介入治疗仍是一大挑战,目前国内采用微创不开刀方式治疗三尖瓣疾病的医学中心数量极少,手段有限。
2020年12月,浙大二院王建安教授团队应用经导管三尖瓣瓣膜夹系统,成功完成我国首例三尖瓣缘对缘修复手术。通俗来说,手术就好比一个订书机,对原本关不拢的三尖瓣进行固定,使得三尖瓣这扇门能够正常开合。
此次考虑到73岁的胡阿姨年纪较大,又合并了高血压、房颤、冠心病等多种疾病,本身心脏功能不太好,难以耐受常规的外科开胸手术,唯一的希望就是用不开刀的方式,采取经股静脉路径进行经导管三尖瓣修复术,进行心脏瓣膜修复。
术后当天,胡阿姨胸闷不适、双脚肿胀的症状消失;第二天就可以自主下床活动;第三天经心脏超声检查确认情况一切正常,就出院回家了。
据悉,围绕心脏瓣膜疾病,浙大二院瓣膜团队在流行病学研究、手术技术、器械研发以及临床研究方面做了大量探索。
从2013年起,王建安教授就带领团队研究用不开刀的方式进行心脏瓣膜置换,历经10余年的沉淀,瓣膜团队累积了上千例TAVR手术经验,成为国内开展手术量最大的单中心之一;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杭州方案”,有效地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同时研发了国内首个可回收、可精准定位的人工瓣膜;率先开展国际领先的第二天出院计划,升级患者就医体验。
此外,王建安教授团队还实地指导欧洲、拉美、亚太地区4个国家7大中心和我国27省120多家医学中心的心脏瓣膜介入手术,更有来自美国、韩国、印度、巴西、阿根廷、哥伦比亚、菲律宾等全世界各地的心脏介入医生来到浙大二院接受培训。
此外,该团队在2013年就开展了国际领先的经股静脉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手术,后续引进了不同理念的二尖瓣介入治疗技术;作为全国PI,在2020年开展了我国自主研发的经导管二尖瓣修复系统的研究,即刻器械成功率接近100%。
(责编:孙宝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