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时报记者 武星如)据英国路透社报道,当地时间7月16日,2023年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国际会议(AAIC)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会议公布了新版阿尔茨海默病诊断标准草案,采用类似癌症诊断中的分期方法,并取消了“轻度”“中度”“重度”等表述的使用。修订后的阿尔茨海默病诊断将以数字分为0期至6期7个阶段。
7月18日,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组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陈晓春表示,这意味着将阿尔茨海默病的各个发生发展阶段串联成了一个完整的疾病谱。“这样分级最大的意义在于,让临床医生增强对于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的意识。哪怕是没有症状,甚至仅仅是携带致病基因的人,也要受到一定的关注。这对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早筛、早诊、早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2023年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国际会议官网截图
新版诊断标准草案是对2018年阿尔茨海默病临床指南的修订,将在阿尔茨海默病协会网站上公开征求公众意见30天。根据草案,1期患者尚无症状但存在生物标志物异常,2期至6期患者分别有不同程度的认知损伤。草案另设有0期,指人尚无症状也不存在生物标志物异常,但携带有确定使其发展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突变基因的阶段。
中国老年医学会认知障碍分会青年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陈艳杏也表示,如果患者能够在更早期通过生物学标记物的检测,确诊阿尔茨海默病,结合临床新药、新疗法,患者可以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就进行干预。
陈艳杏告诉记者,早在2011年发布的诊断标准里面,就提出了AD疾病连续谱的概念。“阿尔茨海默病的典型病理学改变是脑内的神经纤维缠结和淀粉样斑块。人们发现有些患者脑内已经出现这两种病理学改变,但并未表现出临床症状。这个发现提示了我们要注意那些更早期的、尚未出现临床症状的患者。十多年来,这种观念已经广泛被医学界所接受。”
陈艳杏介绍,2018年,阿尔茨海默病协会曾提出阿尔茨海默病的ATN研究框架,其中已经提出了这种将阿尔茨海默病进行分期的观点。但在当时,标准中明确指出这一分期主要用于科研目的。而新版诊断标准草案是对2018年阿尔茨海默病的ATN研究框架的更新和拓展,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希望将这种分期方法推广到临床、科研、工业(药物研发)领域。
“这个新标准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为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研发提供了更精确的指导和更明确的方向。新药的研发可以根据这一病理分期,选择更加合适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研发。”陈艳杏说。
据陈晓春介绍,此次的新标准中还指出了血液生物标志物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意义。“目前,我们国家广泛开展的阿尔茨海默病检测有数字化认知评估,这种方法敏感性高,但特异性低,且对于一些没有症状的人来说,难以被筛查出来。而外周血生物标志是一种成本较低、便于推广和普及的检测方式,比起脑脊液分析、侵入性腰椎穿刺或昂贵的PET扫描,这种检测方式与数字化认知评估结合在一起,能够更有效地实现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筛查和诊断。”
(运营:刘予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