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 正文

北京严查人工关节集采执行情况,追查至医生

2023-07-13 15:16:13来源:医学界智库|分享|扫描到手机
阅读提要:《通知》明确表示,医保局将对未完成协议采购量、高于中选价格采购非中选组套数量占总采购量比例超过40%的医疗机构作出通报,并提示审计和廉政风险。

针对于医用耗材这一集采不达标的“重灾区”,北京医保局开始“重拳出击”了。

7月8日,北京市医保局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组织人工关节集中带量采购执行情况自查整改和数据报送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医疗机构展开人工关节集采执行情况进行自查,并在13日16:00点前将数据报送至市医保局。

《通知》明确表示,医保局将对未完成协议采购量、高于中选价格采购非中选组套数量占总采购量比例超过40%的医疗机构作出通报,并提示审计和廉政风险。

\

对于集采用量未达标医院进行通报,已经是各省医保局的常规操作。本年年初,武汉市医保局甚至将未达标医院进行“公开张榜”,但北京此次的举措却并不仅停留于医院端,而是将监管触角延伸到了医生和经销商。

全链条监管,集采未达标将追查至具体医生

从2022年4月30日至今,北京执行国采人工关节中选结果已满一年。但经过采购数据分析发现,部分医疗机构存在未完成协议采购量、采购非中选产品过多、企业将各产品系统中相对高价部件重组后形成超中选价组套销售等问题,这也是本次《通知》出台的背景。

都是医院自己报的量,为何完不成协议采购量?“医学界智库”曾咨询了多位业内专家和医院管理者。(《医保局通报:多家大三甲医院集采产品采购量未达标》)而对于上述情况,北京医保局给出了以下具体方案:

第一,要求医疗机构自行约谈供应非中选组套产品较多的经销商,向其传达国家集采政策要求,特别是针对“重组”中选部件、混用中选和非中选部件高价销售的不规范做法,应要求其严格执行集采中选结果,主动按中选价格提供中选组套,并作出书面承诺。拒不整改的,可要求中选企业更换经销商。

第二,针对未完成协议采购量且采购高于中选价格组套数量排名前5名的医疗机构,市医保局将约谈医疗机构负责人。同时上述医疗机构,一是应利用 HIS 系统和医保信息系统追查至使用高于中选价格组套排名靠前的医生,由医疗机构采购部门和行风办向其发放问询函,要求作出书面说明并签署承诺;二是应约谈经销商,督促其主动提供符合中选价格承诺的中选组套,确需使用中选部件组成非中选组套的总价也应承诺不高于该企业同类别中选产品价格:三是应于2023 年7月19日16点前向市医保局提供书面整改报告、涉及医生的问询承诺函、经销商承诺函。

医疗政策研究学者诸任之对此表示,北京医保局此举明确指明,对医院集采报量不达标的规范措施已不再停留于约谈医院,而是延伸到了医生端。这意味着医保局对于集采后端的监管工作正在进一步“精细化”。

“临床医生过往并不太关注患者出院费用到底是多少,医生拿到价格目录往往是‘两眼一抹黑’,而北京市医保局通过医院为医生耗材用量‘排榜’的做法多少会对科室医生起到一定警示作用。”他补充道。

部分医疗机构采购非中选产品过多等问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基本医疗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项莉曾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医疗机构采购非中选产品较多,主要是因为医院相关部门采购习惯和医务人员临床使用习惯问题,但也不排除个别机构出于利益考虑,未及时调整采购品种。”

高值耗材存在巨大的利益空间,是过去医疗行业内的普遍共识,值得注意的是,按照本次《通知》要求,向医生发放问询函的不止包括医院的采购部门,还包括行风办,此举也旨在进一斩断耗材招采过程中的灰色链条。

集采监管待解难点:如何面对耗材的快速迭代?

北京此次出台的应对举措,可以称得上是“全链条监管”,针对于医院“招而不采、采而不用、用而不报”的问题,近几个月,有多个省份出台了类似文件。

6月5日,天津市医保局联手卫健委发文《关于加强集中带量采购执行情况监测和通报工作的通知》,从执行再到监督均有明确举措。

在执行方面,对于不按规定采购、使用集中带量采购中选产品的定点医药机构,将从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定点协议管理考核、医疗机构负责人目标责任考核中予以惩戒;而在监督层面,天津的措施则是“每月监测、季度推动”。市医保部门组织市医药采购中心每季度梳理定点医药机构集采执行进展情况报告,包括采购进度、中选产品采购数量占比、非中选产品和可替代产品采购情况,相关情况通报各区医保部门并抄送卫生健康部门。

而同一天发文的青海省则将奖惩标准进一步细化,对“招而不采”、“采而不用”及未完成约定采购量品种数占总集采品种数30%的,按一定比例扣减DRG质量保证金。

有关于集采落地整治的鼓点渐密,力度空前,这是否意味着耗材入院最后一公里将被完全打通?诸任之给出了他的看法。

他指出,相比药品的创新,耗材器械“更新迭代”的门槛更低,为了应对集采和医院的支付方式改革,器械商想了不少应对办法。例如曾创下降幅93%“灵魂杀价”的冠脉支架,在国采后的确价格更低了,但在临床使用中也更多地被价格更高且未尚未被集采的球囊替代,这也成了行业内“公开的秘密”。处方权仍在医生手上,这是医院和医保局“协商”中的最大筹码。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何应对耗材商和医疗机构诸如此类的‘合谋’,是目前医保局在集采监管层面的一大难题”,诸任之说道。

(责编:孙宝光)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