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 正文

从贫困村到全国文明村,河南虞城这个村8年有了大变样

2023-07-06 18:41:38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阅读提要:7月初的虞城县正是农闲时,刚播种的玉米苗长势喜人。“靠种地,农民挣不到钱,要致富就要发展第三产业。”虞城县郭土楼村支书杨新文用了8年时间带领村民走上了“一年四季都能丰收”的致富路。

\

(健康时报记者 王振雅 高瑞瑞)7月初的虞城县正是农闲时,刚播种的玉米苗长势喜人。“靠种地,农民挣不到钱,要致富就要发展第三产业。”虞城县郭土楼村支书杨新文用了8年时间带领村民走上了“一年四季都能丰收”的致富路。

河南省商丘市原有920个贫困村,杨新文是唯一一个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的村支书,但他并不“喜功”。虽然,村集体资产从亏损到盈余3000万,但他想着“给村民分了红,让村民富了,才算功。”

\
清晨,杨善庙村民提着刚采摘新鲜蔬菜返回家中。高瑞瑞摄

从贫困村变网红村

\
原来的废坑如今成了一片荷塘。王振雅摄

动感的乡村音乐、熙熙攘攘的人群、热闹的小吃摊……每当夜幕降临,“虞城网红打卡地”杨善庙就热闹起来。这里有小桥流水、荷塘月色、木船水轮,一副江南水乡的景色,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的国家级贫困村。

杨善庙是位于虞城县城郊乡东北角,距离县城2.3公里处,它是郭土楼村管辖的5个自然村之一。郭土楼作为行政村,全村现有人口3158人780户,耕地2958亩,2011年被列为了国家级贫困村。

村民谢玉真说,“我们村原来是国家级贫困村,当时屋子露着天,底下老鼠洞,下雨三天拎出去17桶水。”

“棒子麦子穷一辈子。想致富,就要改变这个老模式。”郭土楼村改变的节点发生在2016年。2016年年初,杨新文带着村“两委”成员多次到外地考察,他们看了陕西袁家村、茯茶镇,山东竹泉村,四川蜀南竹海,浙江安吉大竹海等。

“到了别的村看过之后,强烈的视觉对比,让我心中只有一个想法,同样是村庄,为什么他们的村庄能建设的这么好!”杨新文说,“别的村民都开上小汽车了,我们村民还在骑自行车。”

考察后,郭土楼村经过11次村民大会,全体党员大会几十次,最终确定了发展“乡村旅游”这条路。为了让村民、村集体富起来,郭土楼村采取村民入股的形式,用村集体的力量打造成一个集生态种植、特色养殖、地方特产、各地名吃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旅游村。

实践证明,这条路是对的。村里建起了古色古香的篱笆院、石墨盘、网红桥、游乐场、生态鸟语林……2018年,游客高峰时量达2万人,当年村集体收入300万元。从一穷二白的村子,到如今村集体资产达3000万元,不仅村里生态好了,村子也富了。

村民在家门口挣到了钱

\
郭土楼村党支部书记杨新文。受访者供图

“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2021年2月25日,杨新文与来自全国的1981名“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在现场共同见证了这一光荣时刻。

在商丘整个市原来有920个贫困村,“现在大家都脱贫了,但全市村支书中只有新文一个人,去人民大会堂见过习主席。”不少村支书都羡慕杨新文这段经历。

在郭土楼的村民看来,杨新文获得这样的荣誉是因为,他让村民真正的在家门口挣到了钱,不用到外务工,就搞起了乡村产业,从外村嫁过来的谢玉真就是其中之一。

她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村里开了“生态鸟语林”,她就是景点的检票员。她告诉记者,“大家喜欢鹦鹉这类的小鸟,人多的时候,景区门票收入盈利营业额达到了18万。”

“一只普通鹦鹉能卖600元。”看到了商机,她从检票员转身成鹦鹉繁育基地管理人,通过网络销售鹦鹉,一年收入百万,不仅脱了贫,真的富了起来。2018年,郭土楼全村鹦鹉销售总额达500万元,在河南省居榜首,在全国行业内排前五。

先富带动后富,村民都动了起来。农闲时,村民不再打扑克、看手机,都干起了“小买卖”。村民张喜玲开的“丸美关东煮”摊位,在村子里格外受欢迎。

从中午忙到晚上收摊,她平常一天纯收入200多元,在春节期间,来村子里旅游的人多,最多的时候,她一天卖出上万元,春节假期她纯利润挣了6万元。作为一名农村的“全职妈妈”,她用挣得钱开上了小轿车。

而在郭土楼村,像张喜玲这样的小吃摊位有数十个。不仅是本村村民,十里八乡的村民听了都来这里做生意。

邻村的留守老人70岁的王贵(化名)通过在景点卖小青蛙气球,挣到了养老的生活费。她说,“网红青蛙气球很受欢迎,买的孩子也很多,一个成本5元,卖10元,赚5元,一晚上能卖出去十多个。”

答好“乡村振兴”新问卷

回忆“创业初期”,杨献礼眼眶湿润了,“太难了”。而如今,发展乡村旅游解决了脱贫的难题。

从2016年到2023年,杨新文带领村民,通过8年的努力,让郭土楼村大变样。如今的,郭土楼村是国家级2A景区、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以孝治家示范基地。

杨新文向健康时报记者展示了“全国优秀农民工”“全国脱贫攻坚优秀个人”等大大小小的荣誉证书和徽章。荣誉来之不易,但还不是“炫耀”的时候,杨新文说,“还要再等等,等村集体有了钱,给村民分了红,村民拿到了钱……”

“他太怕辜负村民,辜负大家了。”郭土楼村党支部副书记杨献礼感叹道,“为了搞乡村旅游,老百姓把土地拿出来了,新文书记把全部家底13.5万元拿出来了,我把准备给大儿子娶媳妇的9.8万元拿出来了。2016年春节前,为了不欠村里工人的工资,新文大过年的拉下脸,跟别人借了钱。”

“在咱们村,耕地面积固定,每年玉米-小麦能保证不减产,靠第一产业农业致富是不现实的。发展第二产业,村子没有资源基础,村民也没有相关技术。只有发展第三产业,餐饮、服务、旅游、酒店,才能让村民富起来。但具体怎么做呢?”为了让村子产业振兴,杨新文与村干部、党员经常开会讨论到凌晨三、四点。

投资建景点、发展庭院经济、打造乡村旅游综合平台……这是郭土楼村正在探索的乡村振兴的路。

栽下旅游梧桐树

\
郭土楼村“古风打卡地”吸引了不少游客。王振雅摄

杨新文感受到,村干部带着一帮“老人”振兴乡村,太难了。于是,他便打起了年轻人的注意,“我要把在外务工的能人、能干事的年轻人,都‘忽悠’到村子里,给他们‘画饼’,让他们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什么是乡村振兴?在杨新文心中,“乡村振兴要靠乡村的年轻人,靠的是实干。没有人才振兴,乡村振兴就是空谈。”90后乡村企业家周松就是被杨新文“忽悠”的青年之一。

“当时,郭土楼村旅游搞的很好,我本来是想在这投资开民宿、搞旅游开发的,结果钱留下来了,人也留在村子跟着杨书记干了。”周松憨厚地笑着说,如果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村民、村子富了,有一种“平凡英雄”的自豪感,一想到这一点,就干劲十足。

如今,周松等年轻人在杨新文的带领下在做两件事:让豫东大竹海进一步发展;让“古风打卡地”营业运营起来。

豫东大竹海是指村里种的400余亩竹林。现在竹笋亩产量可达4000余斤,每亩可创收8000元左右。如果进一步将竹子、竹笋深加工,将带来更多收益。

“古风打卡地”是郭土楼村新打造的景点。杨新文介绍,郭土楼村打造的是平台经济、庭院经济,在网红景点吸引大量游客的基础上招商,吸引更多商户入驻景区,开启小餐馆、烤串店、奶茶店、手工店等。通过收取景区摊位费和管理费,增加村集体的收入。

“栽下旅游的梧桐树,引来发展的金凤凰。”杨新文相信,这样一来,资金有了、人才有了,产业有了,集体经济发展起来了,乡村振兴的大道才越来越平坦、越来越宽阔。

(责编:周欣雨)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