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 正文

贵州湄潭县委书记沈建通:共绘乡村振兴蓝图

2023-05-27 18:59:55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分享|扫描到手机
阅读提要:“湄潭之水源自播州,流绕县前宛曲如眉,故以名潭,而县名亦以因之。”《名胜志》的记载中,如此形容这座位于贵州高原北部的县城。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张赫侯佳欣)“湄潭之水源自播州,流绕县前宛曲如眉,故以名潭,而县名亦以因之。”《名胜志》的记载中,如此形容这座位于贵州高原北部的县城。

传承着遵义的红色基因,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地处大娄山南麓,乌江北岸,在名城遵义东南侧,素有“云贵小江南”和“茶城、烟县、酒乡、粮仓”之美誉。上世纪,这里曾是红九军驻扎的地方,也正是因为他们在东线的保卫,才确保了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而今,这里已然成为了贵州从脱贫攻坚转型乡村振兴建设的新阵地。

一组组数据都是鲜活的证明。关于经济,2022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万,比贵州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5000元;关于医疗,目前湄潭县每千人拥有床位8.3张,远远高于贵州省平均水平。此外,世界上连片最大的茶园“中国茶海”在湄潭;地球上最大的茶壶“天下第一壶”在湄潭;位于湄潭的“中国茶工业博物馆”更是完整保存了世界上唯一的木质红茶生产线。

湄潭是如何实现如此快速的发展?背后都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5月26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专访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委书记沈建通。

\
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委书记沈建通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专访。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湄潭县素有“茶城”的美誉,茶产业在湄潭县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沈建通:在湄潭,目光所及处,看得见的是茶,看不见的也是茶。

目前,湄潭县现有茶园面积60万亩,茶产业是当地的首位产业、支柱产业。60万亩茶园是什么概念?就是农村老百姓人均两亩茶,种得好一点每年能挣一万多,差一点的也有六七千,在我们这里茶农是相对比较富庶的。在以产茶为主的西部地区,2022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85元,这个数字比贵州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近5000元,比遵义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多了近1400元。

茶,是湄潭的“饭碗”。在这里,我们不仅有“湄潭翠芽”“遵义红”“湄江翠片”“遵义毛峰”“湄潭雀舌”,我们还做出口茶,做新茶饮。关于出口茶,2022年,湄潭县茶叶出口额达到6000万美元,约合4亿多人民币。关于新茶饮,湄潭正全力创建“全国新茶饮集聚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茶叶)、全省茶叶出口贸易集聚区”,引进逅唐、春水堂、甲秀茶等多家新茶饮关联企业,其中以高端著称的“鸭屎香”,其原料茶就来自湄潭。我们已经连续三年荣获“中国茶业百强县第一名”。

湄潭当地有民谣这么唱,“长的矮矮丫,开的白白花,绿了千千岭,富了万万家”,这说的就是让我们致富的茶。茶是我们的老底子、钱袋子、命根子,在做茶这件事上,我们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聚焦品种、品质、品牌,围绕“打造永不落幕的茶博会”,奋力“围绕茶、做足茶、突破茶”,这是我们发展茶产业的九字箴言。想要做到这九个字并非易事,但我们从未放弃,通过推动“协会管标准、市监管市场、企业管质量”、“茶园统防统治、良种良育、有机专用肥、相关认证、企业(合作社)联基地”五个全覆盖等工作,全力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把“小叶子”做成富民大产业。

\
湄潭县的万亩茶林。受访者供图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遵义是一座转折之城、会议之城,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红色基因的传承对湄潭发展有何影响?

沈建通:湄潭是红军、文军和茶军“三军”交汇之地,在历史长河里积淀了红军长征文化、浙大西迁文化、茶文化。

1935年,罗炳辉将军率红九军团进驻湄潭,在东线保卫遵义会议顺利召开,播下了红色的革命火种。抗战期间,竺可桢校长率浙江大学西迁湄潭,他们行经的路线与红军长征的上段路线基本吻合,而抵达的终点又正好是遵义,因而人们将其称之为“文军”长征。湄潭茶早在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中即有“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的记述,多部志书上均有湄潭茶作为贡茶的记载;1939年,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国家级的茶叶科研、生产机构—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推开了中国现代茶业发展的第一扇大门;随后,国立浙江大学、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武汉头等测候所、贵州省茶科所等机构陆续迁至湄潭,开展茶叶种植、科研、生产、教学等,奠定了湄潭茶业在贵州现代和中国当代的基础性地位。

在红色基因的浸润下,湄潭的百姓最是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我们有一出很有名的花灯戏——《十谢共产党》,戏里是这样唱的:“一谢共产党,翻身把你想,以前我们做牛马,现在人人把家当;二谢共产党,吃饭把你想,以前忍饥又挨饿,现在温饱奔小康……”戏里的“每一谢”都是群众生活里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也都是农民发自内心的感恩之情。此外,湄潭也走出了非常多的时代楷模。“八一勋章”获得者,“排雷英雄”杜富国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
中国茶工业博物馆。张赫摄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近年来,湄潭县在医疗卫生事业上投入有何变化?

沈建通: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上,我们采取的是“软件硬件一起抓”的策略。

硬件层面,我们正在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快建立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联动医疗服务体系。为了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各级医疗机构的改建、扩建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目前,湄潭县每千人拥有床位8.3张,远远高于贵州省平均水平。已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国家健康县。

软件层面,我们致力于打造遵义市东部区域医疗卫生中心,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在硬件上有所提升,还要在人才问题上下功夫。湄潭县是西部县,没法像东部地区那样,用优厚的物质条件引进人才,所以我们主要采取“柔性战略”。一方面,我们与浙江大学等相关院校建立合作,通过现代网络技术形成对接学习机制;另一方面,我们将本县的医护人员送到浙江大学相关附属医院去学习培训。

\
湄潭县的山水风光。受访者供图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中国健康好乡村”项目落户湄潭已有一段时间,为当地带来了哪些改变?在乡村振兴的推进过程中,湄潭接下来的目标是什么?

沈建通:“中国健康好乡村”落地以来,给当地带来最大的变化就是观念上的转变。该项目的开展给当地干部和群众打开了一扇窗口,让健康的理念、文化的理念、文明的理念不断融入乡村建设之中。

“中国健康好乡村”是由步长制药牵头来做的,他们是国内中医药企业的龙头之一,为当地带来的不仅有中药材种植经验,还有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于湄潭而言,该项目的落地不仅能够助力当地群众增收、健康事业发展,更让我们拥有了一个能够向外辐射的影响力品牌。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脱贫攻坚,思想观念的升级都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不可替代的。

\
湄潭县的万亩茶林。受访者供图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湄潭在康养方面有哪些布局?目前发展程度如何?

沈建通: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在湄潭,康养产业的发展也是我们的重中之重。国家卫健委将桃花江设置为国家级康养基地,正是看准了我们这里的好山好水好风光。近年来,我们也在尝试借助茶产业助力康养产业发展,特别是我们的茶园比较多,茶叶的衍生品很多都能为康养行业所用,例如茶多酚、茶含片、茶枕头等。此外,我们还能将其与文旅、农旅行业结合起来,打造中国乡村休闲游首选地。

我们也在尝试中医药与康养结合的新途径。我们有一个“敲门行动”,曾得到国家部委的点名表扬。疫情期间,我们发动全县所有的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将中医药汤剂熬制好送到居民家中,特别是年老体弱等弱势人群。从效果看是非常不错的,是中医药与康养的一次很好的碰撞。

\
湄潭县茶园人家。张赫摄

随着中国老龄化趋势日益凸显,康养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不仅要做好康养产业,更要往深处走,让其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结合起来,有效地推动当地发展。现在,我们仍在前进的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新的长征路上,老区人民一次又一次勇敢抉择。而今,他们正站在时代潮头,朝着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走去。英雄的精神也在红色土地上绵延,在新的征程里传承。

(责编:孙欢)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