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 正文

照片、海报、期刊、邮票、图书……李亮:结核病防治的历史记忆

2023-03-31 12:07:56来源:健康时报记者 张 赫 石梦竹 周学津 高瑞瑞|分享|扫描到手机

\

一位北京三甲医院的副院长,为一件6800元的藏品,一次次刷网站等降价、纠结观望近一年后才下单购得。

他就是李亮,北京胸科医院副院长,国内结核病防治领域的带头人之一。他要买的,是一张新中国成立以前发行的防痨邮票首日封。

李亮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要建一个中国结核病博物馆。那会是一面历史的镜子,让大家看到,从“十痨九死”到如今低流行、可防可治的结核病防控之路。

\
李亮在展示收藏馆里最早期的人工气胸针设备。健康时报记者 牛宏超摄

十年前的决定

在北京胸科医院二楼的几间屋子里,摆满了与结核病相关的古书籍、邮票、旧设备和各种装裱的画框。

这些看似普通的物件儿,都被李亮视若珍宝,它们见证了我国近代以来抗击结核病300多年的历史轨迹。

\
1944年,全球出厂的第一批链霉素药瓶。健康时报记者牛宏超摄

2013年,时任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的李亮正在筹备2017年结核病学分会成立80周年大会。

“我们当时准备做一个视频,想把结核病学分会的历史好好梳理和记录一下,但开始做了才发现,结核病学分会能找到的史料太少了。”李亮回忆,没有想到一个成立80年的机构,历史资料如此“单薄”,连最基本的历任委员的名字都没有。

虽然起初是抱着把结核病分会发展历程搞清楚的目的,但李亮后来发现,整个中国的结核病历史都是散落的,那些零星闪烁的,也只能是凭借老专家的回忆,拼接起来的记忆碎片。

“越想越觉得不甘,我觉得应该做点什么。比如,收集全部相关的历史文物。”

“1882年3月24日,德国科学家罗伯特·科赫发现了结核病的病原菌是结核杆菌。无论什么疾病,不知道病因,就永远不知道它在怎么传播,所以这是里程碑式的发现,科赫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李亮回忆,人类抗击结核的路走了几千年,但其实是到了1982年,国际防痨协会才开始为了纪念科赫推行世界防治结核病日;1996年,世卫组织确立纪念日,距今才只有28年。

\
1882年3月24日,发现结核病菌的德国科学家罗伯特·科赫头像徽章。健康时报记者牛宏超摄

抗击结核同样是我国传染防治的重大工程,几十代人为此付出,才取得今天的成就,留下抗击结核病的史料,就是记录我国传染病防治的历史。

这是李亮开始收集结核病防治物件的初心。

此后的10年时间里,李亮用几乎全部的休息时间和心血精力,跑遍了大江南北,收取结核病防治的历史碎片,“不知道花了多少钱,不知道见了多少人。”李亮说,他只知道,如今换来了北京胸科医院几个房间里满满的古书籍、宣传画、勋章、档案等珍贵的收藏。

\
1951年,卡介苗训练班结业证书。健康时报记者牛宏超摄

2019年10月,全国结核病医院院长会在济南召开,期间他举办了个人第一个结核病历史资料收藏展览。很多领域内的老专家看到后,眼圈都红了,那些展出的老物件里,藏着先辈走过的路,也印着一代代结核病防治人的影子。

李亮说,那天他更确信,十年前的决定是对的。这条路,要继续走下去。

心爱的“宝贝”

“李院长,现将41年前裘老在发行《科赫发现结核菌百年》邮票首日封寄您保存。信封上的字迹是裘老亲笔。祝春安!”今年3月24日,在李亮的医院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一封这样的信,落款人是裘刚毅。

裘刚毅是裘祖源的儿子,裘祖源曾是北京协和医学院的代校长、北京胸科医院第一任副院长。这个41年前的首日封,李亮梦寐以求多年。

结核病作为一种古老的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从未消失。这其中,最让李亮珍视的,就是我国现存能找到的第一本结核病专著。

李亮拿出一块方形蓝布,小心翼翼地打开,拨开三层才露出“庐山真面目”——是距今333年,印刊于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结核病古方书籍《十药神书》。

\
出版于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的结核病古方书籍《十药神书》。健康时报记者牛宏超摄

“书内是元代的十个关于治疗结核病的古药方,康熙年间刊印。”李亮告诉记者,前人因为没有现代化的影像手段,当时不知道结核病到底长什么样,只能猜想。这本书记录了古人在不同时期,把结核病想像成蛇、螃蟹、乌龟等藏在体内,并对此采用一些古方来治疗。书中记录的十个古方,代表了当时对结核病的治疗水平。

“除了历史悠久,珍贵之处还在于这是一本在日本发现的古书,这说明几百年前,中国的中医药就已经流传到了外国。”李亮说。

从前,“十痨九死”并非危言耸听,得了痨病(肺结核),就相当于被判死刑。

“这是我国1938年发行的第一张防痨票,长得像邮票,但没面值。”在李亮的办公桌旁边,挂了一幅被装裱起来的整版邮票,是通过朋友从台湾地区买的,1万元。原来,从前为了宣传结核病防治,各国都会发行一种形似邮票但不能作为邮资的贴片,称为“防痨票”,这些防痨票流通筹集的经费,都被国家投入到结核病的相关工作中。

\
北平防痨票首日封。健康时报记者牛宏超摄

从1938年的邮票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防痨邮票,李亮用了十年时间在各种旧物网站、老专家遗物中搜集,如今已凑齐一整套。这也是李亮觉得最珍贵的文物之一。

一排邮票,串联起来的是中国防痨史。比如在一张1942年的防痨票上,是中国防痨医院,那是中国建立的第一所现代化结核病医院;比如1948年的防痨票,更具有中国特色,有万年青、瓷瓶、蜡烛和玉如意,瓶子代表平安,万年青代表长寿,红蜡烛是因为喜迎新年……

如今,李亮用塑封膜把这些邮票贴好。和它们一起陈列的,还有各种古书籍、最早一批诊断设备、80年前的新药药瓶等等。这些从历史中走来的文物,更像是先辈们的眼睛,是记录,也是在见证。李亮说,每一件藏品都是宝贝。

为文物找一个“家”

在这十年的收集路上,李亮遇到过重要的时刻。比如那次兰州寻人之旅。

“我有一次特意去兰州,去寻找一位80岁的老人。因为在南丁格尔奖的资料里,我发现其中一位是1955年北京胸科医院建立时的护士,她叫张水华。”

“2017年我辗转上千公里在兰州找到她家时,老人激动地说,‘你是娘家人’。”李亮回忆,那天在张水华的家里,他拍下很多老人手头的照片,包括当时的医疗设备、医院大楼、甚至是班车等等。半年后,他把老人接到胸科医院,如今仍在出诊的94岁的结核病专家马玙,就曾是她的闺蜜。

\
李亮在他的收藏馆。健康时报记者牛宏超摄

每一天都比前一天更坚定,每找到一个文物,都欣喜若狂,这是李亮十年来的状态。“最贵的一件是1.2万元,我买到了新中国流行病学的奠基人吴绍青亲手笔记;今年,我花6800元买到了北京防痨票的首日封,我还辗转多个卖家,买到了一张照片,那是1974年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在北京胸科医院参观手术,而照片中的施术者,正是我国著名胸外科专家、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辛育龄。当时辛育龄教授主持开展的针麻肺切除手术,一根银针创造的神话曾让世人折服,在世界引起不小的轰动……”

李亮说,这些年,从来没有觉得难的时候,虽然费很大精力,但是因为有源自对这个专业骨子里的喜欢,更觉得这是一份历史责任。

\

\

中国百年防痨历史的岁月流变给了李亮启发。“回顾我们的防痨历史,变化的一直是承载内容的形式和材料,不变之处是我们一脉相承的与结核病抗争的精神和对战胜这种疾病的美好愿望。”李亮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历史需要新技术、新元素的注入才能焕发活力,才能让大家知道、了解并被记住。”

2019年,结核病网上历史博物馆上线,藏品的时间跨度从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到2020年,包括照片馆、期刊馆、邮票馆、海报馆、书籍馆、档案馆、影音馆、人物馆等,6632张照片、1279本期刊、1588枚邮票、172张海报、41985兆的影音资料、2037份档案材料,基本涵盖我国近现代结核病防治发展的全部历史阶段。

“以史为鉴,能让今天的路,走的更有敬畏感。能读懂多久的历史,才能看到多远的未来。”李亮说,结核病网上历史博物馆的建成仅仅是第一步,今年,他计划建设实体博物馆,给文物一个“家”。

今年3月24日,第28个世界结核病防治日,李亮宣布,我国在结核病领域的第一个1.1类创新药进入III期临床试验,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就像这个樱花开满天的春天一样,充满希望。

如今,在李亮的办公桌前,仍摆着一把1955年建院时的椅子。他用十年时光,为中国结核病防治发展的文物找了一个“家”,看着满墙文物,李亮说,这一路,他走的无比幸福。

 

(责编:荆雪涛)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