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周学津)“我国近视的发生呈现出发病年龄小、发病率高、高度数患者比例逐年增加的三大特点。近视防控在不同年龄段侧重有所不同,关键是要做好有效衔接。”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眼科学院院长、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主任委员王宁利说。
3月6日,王宁利委员与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院集团总院长、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瞿佳,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眼科学与视觉科学系主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孙兴怀做客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2023“两会健康策”系列直播访谈节目,共同探讨如何科学打赢近视防控持久战。
“0-6岁的学龄前儿童一定要做好远视储备,不要过早透支,幼儿园最好的防护方法就是增加户外活动。6-12岁的小学阶段,家校要做好培养孩子健康用眼习惯的协同,让孩子形成良好的用眼惯性。12-18岁乃至以后,则要强调对孩子阅读行为、学习行为的行为干预。”王宁利介绍,近视防控是贯穿于全生命周期的一条链条,是一场持久战,各个年龄段都有专属的防控任务,环环相扣。
在瞿佳看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场攻坚战。“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近视群体人群基数大。到2023年,力争实现近视高发省份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需要每年至少降低15万儿童青少年近视,这也是一项难度不低的任务。”
瞿佳介绍,临床上使用0.01%阿托品滴眼液具有良好的延缓近视进展效果。“评价0.01%阿托品对于近视防控的有效性,要从近视预防、近视控制两个角度分开考虑。近视预防,是指还没有发生近视时预防近视发生的效果;近视控制,是指针对已经发生近视,是否可以控制近视进展的速度。”
瞿佳认为,0.01%阿托品滴眼液具有良好的减缓近视进展效果,和高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相比具有最小不良反应以及停药后反弹效应,同时对近视控制具有累积效应,是现阶段延缓儿童青少年近视进展的合理浓度。
“建立视力健康档案有利于早期发现近视,促进近视的关口前移,对于远视储备不足的重点对象,可以进行针对性的预警和干预。建立屈光发育档案则可以基于连续、动态的屈光发育档案,开展近视全周期管理。”孙兴怀表示,视力健康档案的建立相当于为每一个孩子建立专属的眼健康数据库,做好监测。
对于已经近视的儿童是否必须要戴眼镜?
孙兴怀认为,佩戴框架眼镜是矫正屈光不正的首选方法,建议家长到医疗机构遵照医生或验光师的要求给孩子选择合适度数的眼镜,并遵医嘱戴镜。“对于戴镜视力正常者,学龄前儿童每3个月或者半年,中小学生每6~12月到医疗机构检查裸眼视力和戴镜视力,如果戴镜视力下降,则需在医生指导下确定是否需要更换眼镜。”
(运营:孙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