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孔天骄)“加强现有公立医院危重症资源的建设,在5年内力争将危重症床位数量提高至总床位数的10%。”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主任王广发在今年两会拟提交“关于后疫情时代加强公立医疗机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能力建设”的提案。
“在3年的新冠感染疫情应对中,我们有非常成功的经验,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和弱项。”王广发委员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表示:“比如危重症总床位数严重不足,去年疫情高峰前我国各类危重症床位绝对数为4张/10万人,占总床位数的4%,在去年新冠疫情高峰前又扩展了4%,达到8%。在重症高峰到来时仍然出现了床位短缺。”
此外,我国医院建设标准过低导致可扩展危重症床位无法完全满足危重症的集中收治;公立医院基础设施设计冗余不足;某些传染病院运营艰难;传染、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等在此次救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科室,在多数医院体量轻,规模小,设备装备欠缺,人员不足,在此次疫情高峰和重症高峰应对中暴露出医院整体能力不足的短板;全员危重症救治能力不足等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主任王广发。受访者供图
王广发委员建议,一是加强现有公立医院危重症资源的建设。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支持,国家卫生健康委负责组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配合对现有三级公立医疗机构进行适度改建,在5年内力争将危重症床位数量提高至总床位数的10%。平战结合,对可扩展危重症床位进行气源、电力改造,调整、优化布局,积极建设可转化危重症救治病房,以满足集中收治危重症患者的要求,使其逐步达到总床位数的10-20%。
二是,对现有基础设施逐步进行升级改造。
三是,对于新建三级公立医院,电力、气源设施的冗余应达到满负荷运转的10%,危重症床位总数应达到总床位数的10%,可转化的危重症救治病房应达到总床位数的10-20%。
四是,重视传染病专科医院的建设和政策支持。
五是,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加强综合医院传染、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的建设,适度扩容,增加从业人员数量等。
(运营:孙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