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 正文

六省份人口实现“逆势”增长,人口负增长能否避免?

2023-02-04 11:36:15来源:健康时报网|分享|扫描到手机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谭琪欣 张爽)“对于全国14亿人口来说,几十万人规模的减少处于正常的波动范围内,数字呈现的人口负增长,实际上是‘零增长阶段’,无需对此过度焦虑。这一现象背后,有疫情、经济社会发展等客观因素的影响。”2月3日,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原新在采访中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表示。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为141175万人,比2021年减少85万人。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除1960年和1961年外,第一次呈现人口负增长的现象。但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关注到,地方层面,江西、广西、重庆、甘肃、青海、贵州这六个省份却实现了人口正增长。

\

六省份人口出现“逆势”正增长,江西最多

据各地统计局陆续发布的数据,江西、广西、重庆、甘肃、青海、贵州人口变动情况不一,但均实现了常住人口正增长。

江西省统计局1月1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省常住人口4527.9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58万人,为目前公布了统计数据的省份中人口增长最多的省份。广西、重庆、甘肃、青海、贵州等地的人口也分别较上年末增加了10万人、0.9万人、2万人、1万人以及4万人。

在全国人口总体负增长的情况下,为何局部地区还能实现人口正增长呢?对此,原新向记者解释,引起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有两个:自然变动和迁移变动,自然变动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出生与死亡的变化,迁移变动是指跨区域的人口迁移流动,一个省的常住人口的变化既受人口自然变动影响,也受省际间的人口迁移流动的变化。而上述实现人口总量增长的省份中,既有人口自然增加为正和人口总量也增加的情形,也有人口自然增长为负但人口总量增加的情形。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查询发现,上述六个省份中,甘肃、重庆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0.04‰和-2.11‰,江西、广西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也仅为0.25‰、1.43‰,较上一年均有所降低。

“以江西为例,江西一直以来都是传统的人口输出大省,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依然为正,但是很低,而受疫情影响,2022年的大部分时间一直采取了较为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许多本应流出的人口选择回流,回乡创业,因此最后就呈现出了人口逆势增长10万人以上的情况。”原新提到,此外,川渝等地近几年来社会经济始终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本地就业机会进一步增多,不但留住了本地劳动力,同时也增强了人口流入的吸引力,如重庆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但是总人口依然保持增加态势。

提高生育率需综合施策

\
新生儿产房里的婴儿。陈彬摄

要改变全国人口增长下降的趋势,是否可以参考个别省份人口增长的模式?人口负增长能否避免?

“从基本国情出发,通过吸纳外国移民增加人口的模式并不适合我们。况且,长远看,当所有地区都实现长期低生育率和人口自然变动负增长,人口迁移流动的有效性会大打折扣。所以,从国家层面来说,应对人口负增长唯一可行的可持续的措施,只有提高生育率。”原新表示,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系列的生育、养育和教育优惠政策 ,在政策红利的刺激下,总体的生育率在短期之内出现了一定的波动上升,但自2018年以来,生育率水平和出生人口出现了持续性的下跌,预示了提升生育率的难度和复杂性。

2021年8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新修改的人口计生法明确:“国家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同时,原来有关抚养费征收、计划生育证明、采取长效避孕措施等与实施三孩生育政策不相适应的规定也被删除。

2022年8月,《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出台,深入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完善和落实财政、税收、保险、教育、住房、就业等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不过,光有政策还不够。原新认为,在生育问题上,影响年轻人生育意愿的主要因素除了生育、养育、教育成本高,这些成本包括金钱、时间、精力、情感、机会等,还有生育文化的改变以及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巨大,在生活工作压力不减、社会保障水平偏低、就业竞争性强烈的背景下,在激励政策不能完全抵消这些成本的情况下,短期内很难达到理想目标。

“发达国家过去几十年的经验已经证实,提高生育率需要付出巨大的、包括经济、社会、时间、政治和情感等方面的一系列成本。此外,能够成功实现快速、大幅提高国家生育率的先例也不存在。生育率升高是一个慢变量,提高生育率一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持之以恒地综合施策,要保持耐心、恒心、决心和信心。”原新表示。

 

(责编:荆雪涛)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