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 正文

为何多款年销超10亿常用药纳入重点监控药品目录?

2023-01-14 16:55:21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分享|扫描到手机
阅读提要:1月13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第二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目录共包含30个临床用药,涉及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美罗培南等多个大品种。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谭琪欣)1月13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第二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目录共包含30个临床用药,涉及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美罗培南等多个大品种。

\

“长期以来,一些‘神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浪费了大量医疗资源,而自2019年首批重点监控合理用药目录公布以来,业界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重点监控合理用药目录作为一个管理工具,在规范医疗机构临床合理用药和加速医保‘腾笼换鸟’方面起到了‘指挥棒’的作用,对于进一步规范药品临床应用的全程管理和医师处方行为,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北京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张亚同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

\

多款疗效确切、耳熟能详的药品被纳入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梳理发现,第二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纳入的30个品种中,不乏患者耳熟能详的药品,如治疗胃溃疡的质子泵抑酸剂奥美拉唑、艾司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等。

据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发布的《消化性溃疡病规范诊治25条》,抑酸治疗是缓解消化性溃疡病症状、愈合溃疡的最主要措施,而质子泵抑酸剂(PPI)是首选药物。为何临床必需药品仍会被纳入重点监控?

“首先可以明确的是,质子泵抑酸剂是临床上治疗消化道溃疡的对症药物,疗效确切,应用广泛,但也正是因为这些特点,这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上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过度使用现象,一出现胃部不适,医生和患者都爱用,且一用就持续很长时间。而质子泵抑酸剂并不是‘神药’,其使用有严格的适应症,长期过度使用质子泵抑酸剂不仅可能会导致患者面临胃酸过低、萎缩性胃炎等潜在病变风险,对于医保基金而言也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张亚同向记者解释。

记者查询发现,此次纳入重点监控的奥美拉唑、艾司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均为国家医保目录药品。据米内网数据显示,2022年H1质子泵抑制剂产品TOP10中,注射用奥美拉唑钠、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雷贝拉唑钠肠溶片依次位列前三,其中注射用奥美拉唑钠、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上半年销售额均超过10亿元。

张亚同同时指出,对于这类有明确疗效的药品,纳入重点监控目录并不意味着使用会被严格限制,“不是不用,而是好药更要用在‘刀刃上’,更多的是要引起医疗机构和临床医生充分关注此类药品长期使用可能带来的问题,评价患者的风险及受益,选择合适的剂量和疗程,避免过度使用。”

此外,临床上常用的广谱抗菌药物如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等此次也被纳入了重点监控目录。

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临床药师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将临床使用量较高的高级抗菌素纳入重点监控,实际是对我国长期实行的“限抗令”的贯彻,“抗菌药物的规范使用是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议题,过去十年由于在医疗机构加强抗菌药物管理,部分细菌对某些药物耐药已经初步得到扼制。不过,某些广谱抗生素耐药形式仍然严峻,纳入重点监控目录后,仍有待各医疗机构完善对应的药品临床使用监测和超常预警,才能真正实现抗菌素的合理应用。”

\
患者进行医保结算。中新网张添福摄

纳入重点监控有什么后果?

据《第二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文件要求,接下来,各地要以规范临床用药行为、促进合理用药为工作目标,对纳入本目录的药品制定完善临床应用指南,明确临床应用的条件和原则,加强合理用药监管。

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不完全统计,此前2019年7月1日首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公布后,各省(市)的第一批重点监控品种目录也已陆续公布,除国家版第一批20个品种外,省级、市级,甚至医疗机构还增补了包括化学药、生物药及中成药等200多个药品,其中,中药注射剂和营养类注射剂是各省增补的主要类别。

而随着各地医保目录省级增补品种的清退工作完结,从各省市公布的调整情况看,率先被医保目录“清退”的就是重点监控药品。重点监控药品目录对企业的影响不仅仅在医保目录层面上,还体现在药品集采方面。如浙江舟山于2019年就将重点监控药品调出采购目录名单;湖北武汉则选择了集中议价采购30个临床重点监控的品种,且进行了严格限制:重点监控品种没有数量约定,不进行医保资金先期预付;同时,设置最高限价(有效报价),为本企业品种省级挂网最低价的0.7倍,高于最高限价则报价无效。

第二批重点监控药品市场会怎样变化?在张亚同看来,跟第一批重点监控药品大多都是疗效备受争议的辅助用药不同,第二批重点监控的药品不少都是疗效确切的临床必需药品,此次国家版目录发布后,大概率不会一刀切地限制临床使用,后续会产生哪些影响仍要看具体怎么执行、执行力度多大,而这都取决于各家医疗机构制订的用药指南或技术规范。

(责编:周欣雨)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