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 正文

青岛样本:一场疫情封控下的艰难手术

2022-11-19 11:09:01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分享|扫描到手机
阅读提要:“结束封控后,我重新回到病房查房的时候,拥抱了每一个守在病房里的同事。我们都很高兴,也很欣慰,孩子的情况越来越好了。我衷心感谢青岛市卫健委、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区、街道和社区的所有具有高度责任心的善良的人们,这个事情能够圆满解决,离不开在这其中努力的每一个人。”11月16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小儿外科董蒨教授告诉健康时报记者。

董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小儿外科学科带头人,泰山学者、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第七、八届常委,肝胆学组组长,202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对小儿肿瘤精准外科、小儿肝胆疾病的临床研究有较深造诣。主持研发基于小儿肝胆胰的计算机手术辅助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主编的《小儿肝胆外科学》、《小儿肿瘤外科学》,填补国内该领域的空白,并成为该学科的权威学术专著。出诊时间:周四上午

\
董教授(左二)查看患儿小丽(化名)术后情况。受访者供图

“结束封控后,我重新回到病房查房的时候,拥抱了每一个守在病房里的同事。我们都很高兴,也很欣慰,孩子的情况越来越好了。我衷心感谢青岛市卫健委、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区、街道和社区的所有具有高度责任心的善良的人们,这个事情能够圆满解决,离不开在这其中努力的每一个人。”11月16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小儿外科董蒨教授告诉健康时报记者。

11月8日,董蒨因小区封控而无法如期进行手术,得知消息后,他发布了一则朋友圈。当晚,朋友圈截图迅速在社交平台传播。11月9日,在青岛市卫健委、疫情防控指挥部等多方的协调下,手术顺利进行,患儿平安。

发布朋友圈不是在求助,主要是想表达自责

11月8日,小区封控的消息对于董蒨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在这次封控前,因为外出讲学时同乘航班有密接者,他已经居家隔离了整整一周。再次封控无法手术,可是,病人是等不起的。

这天,原本有一场必须要做的手术。

手术的患儿是5个月前到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就医的小丽(化名)。小丽3岁,刚到医院时躺在奶奶怀里,上腹部已经膨隆一个多月了。影像结果显示,小丽的肝中央发现巨大的肝脏肿瘤,侵及肝左叶、肝右叶,整个肿瘤占据了小丽肝脏的近80%。

为了缩小肿瘤,化疗是第一步。在儿童血液肿瘤科,小丽在化疗过程中曾出现过一次严重感染,经过多轮抢救,才被医生从死亡边缘拉回来。整整5个月的化疗,身体的疼痛、精神的折磨、未来的不确定性,她们都熬过来了。化疗进行到第4个月,肿瘤不再缩小。董蒨见过那么多被疾病折磨的孩子,但看到小丽的时候还是觉得心疼,“她经历了那么艰难的5个月,好不容易挺过来的。”他知道,进行手术,是挽救孩子唯一的出路。

11月初,小丽迎来最佳的进行根治性手术的窗口期。董蒨向孩子奶奶和爸爸交代手术的难度、风险,他能看出他们眼神里那种完全的交付与信任,“我们相信您,孩子交给您。”“我会尽全力救她”,这是董蒨对患儿及患儿家属,也是对他自己的一份承诺。

\

再次封控的消息是突然下达的,他束手无策。近两年来,董蒨一直在疫情第一线,他深知疫情防控的形势。回忆起当时写下朋友圈,董蒨说当时的心情过于复杂,悲伤、心痛、遗憾,但最主要的是自责。他是含泪写下那条朋友圈的:“孩子,对不起、对不起!我今天不能去救你了!”

没想到朋友圈被截图传播到社交平台上,大家都是在网上看到董蒨需要做手术的消息。医院、青岛市卫健委、社区……所有人都准备把这件事情做成。

11月8日当晚,青岛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出紧急通知,建立疫情期间临时管控区内医护专家紧急出诊绿色通道。“无论如何,一定要救孩子”,这是所有人的共识。当晚,董蒨发布朋友圈,11月9日将如期进行手术。

全国可能有数千万的人盯着这台手术

11月9日,董蒨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安排下进入医院专门安排的负压救护车。救护车在负压的状况下,车内气压低于车外,车内空气一旦要排出,需要经过无害化处理,可以最大程度减少交叉感染。因此,负压救护车也被称为“最强口罩”。

从医院的大门到手术室,多年来,这条路,董蒨已经走了无数次。但这天的路和以前都不一样,为了实现闭环管理,医院专门给董蒨开辟了一条通道走廊。两名消杀人员紧跟在他后面,一路消杀。他是习惯了消毒水味道的人,但那天随着他走过随处留下的消毒气味,他永远忘不了。

进入手术室,换上专门的隔离手术服,然后是N95口罩。

涉及疫情感染风险的手术不是第一次。2020年2月,董蒨曾为一名从中高风险地区来就诊的患儿进行手术,患儿肾脏肿瘤破裂,手术情况紧急,但同时,要防止患儿感染在场的医护人员。这一次情况略有不同,主刀医生有感染的风险,他担心感染患者和在场其他的医护人员,防护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很多人在问,手术只有董蒨能做吗?换一个没有被封控的医生不可以吗?

事实上,到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小儿外科找到董蒨的患儿,已经是全国的疑难病例。

根据2017年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肿瘤专业组发表的《儿童肝母细胞瘤多学科诊疗专家共识》,外科手术原则中提到,单发肿瘤病灶距离重要血管要有足够间隙,也即≥1厘米。

孩子的肝脏小,但肿瘤巨大,部位复杂,耐受性差,血管纤细,处理距离问题要更小心、更谨慎。但肿瘤距离重要血管低于1厘米的孩子要不要救?当然要。全国能做成此类手术的专家屈指可数。董蒨团队成功完成的手术中,30%到40%的情况中,患儿的肿瘤距离重要血管都不到1厘米,最近的手术中,最低的距离只有0.5117毫米。这的确是只有他能有信心做好的手术。

\

手术前,他跟在场的所有团队成员说,全国可能有数千万人盯着咱们这台手术,大家要冷静,不要有压力。

但压力是客观存在的。董蒨有过类似的经历,有的时候在手术台上,他觉得自己救不了孩子,会从心底里生出“孩子的命我抓不住了”的惶恐感,他会浑身出冷汗,急得甚至手发抖。

小丽的情况更特殊。一方面,小丽肝中叶的肿瘤紧挨着肝脏大血管,距离远低于一厘米,手术难度原本就很大。另一方面,一个月时间内,董蒨已经进行了六例类似的疑难手术,精神高度紧张。还有就是网络上的关注,不可避免地给了他压力,他能感觉到可能有几千、几万甚至上千万目光都在无声地盯着这一切。他需要给所有人一个交代。

295分钟,出血量控制在100毫升。作为主刀医生的董蒨表现得冷静、专业,整场手术平稳、顺利。事后回想起整台手术,董蒨告诉健康时报记者,“整个手术的过程很顺利,没有任何不好的地方。”

孩子的奶奶哭了,董蒨也哭了

手术结束后,董蒨打开手机,几百条微信、几十个未接电话,全都是关心手术的情况。

他在向医院领导报告时写道,“4个多小时的手术圆满、成功结束,目前孩子平稳。行左三叶肝脏肿瘤切除,右后叶部分肝脏切除。手术尽管非常艰难,但我们有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的导航,手术安全、平稳。”

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是这次手术的“大功臣”。系统是在董蒨的带领下自主研发的。2016年,董蒨接诊了一名被车碾过的患儿,腹腔大量出血,常规的CT检查无法精准判断情况。董蒨在手术台上几乎崩溃了,出血量高达3700毫升,患儿的肝左叶和肝右叶撕裂了,多处血管断裂。当时的他,无比希望有一个系统可以帮助到他,能够在术前精准判断出肝脏内部的具体情况,再规划出一份合适的手术方案。

系统要应用到临床时,最早是在猪身上做实验。董蒨团队经常半夜进行动物实验,在后半夜带着猪做CT。这些猪被标记为“QD-piggy”,也即“青岛小猪”。通过两年多的研发,Hisense CAS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问世,将CT检查的原始数据输入这一系统进行三维重建,医生可以清晰看到被隐藏在肿瘤和肝脏间隙的血管位置。2020年1月10日,董蒨团队凭借这一自主创新的手术系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孩子的肝脏恶性肿瘤虽然复杂,但疗效比成人更好,董蒨团队统计过之前的肝脏肿瘤治愈情况,近几年他带领团队所做的手术中,所有被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判定为可以进行手术治疗的患儿都成功完成了根治性肿瘤切除,患儿的治愈率达到80%以上。

11月13日,董蒨所在的小区解封,他回到医院查房,看到的是笑盈盈的奶奶和健康的小丽。护士后来告诉他,当小丽奶奶知道手术将如期进行时,她坐在病床上号啕大哭。那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时刻。

他接到了小丽家人的感谢信,他们说:“我们深知这个手术的难度,也明白此去放手一搏,您付出了太多太多。受到您的照顾,是孩子的福气。青岛是个暖心的城市,是个有人情、有温度的城市。”

后来董蒨也哭了。

他带着外孙散步时,手机推送了央视对青岛疫情防控的点赞,称这次事件是“青岛样本”,后来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都是对于这个事件的点赞。他在外孙面前止不住地哭了。

外孙告诉他,“姥爷,老师们都问我您的手术顺不顺利呀?”小朋友很骄傲,自己有一个挽救他人性命的姥爷,他们生活在一个以他人性命为先的城市。

“青岛样本”不止在青岛。11月6日,重庆市一位71岁的老人因突发心肌梗死被送往重庆市中心医院,“渝康码”黄码、缺乏24小时内核酸检测报告都没有成为问题,医院立即为老人进行了手术,医生的回复是:“抢救生命,不必等待核酸结果。”

11月7日,重庆市卫健委在答复《关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减轻基层医务工作者压力的建议》时指出,将进一步论证建立建全医务人员容错纠错机制的可行性。

11月18日,小丽顺利出院。一个属于她的健康、平顺的人生,从青岛的冬天开始了。

(责编:刘予欣)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