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 正文

北大团队在肝癌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助力精准诊疗

2022-11-12 20:42:27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分享|扫描到手机
阅读提要:11月9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肿瘤转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宁教授团队与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张泽民团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朱继业团队合作,在《自然》(Nature)杂志发表研究论文,在单细胞水平,揭示了肝癌免疫微环境的异质性特征和五种亚型,发现了中性粒细胞促进癌症的分子机理,为发展新的癌症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记者  陈琳辉)“免疫微环境的异质性是肿瘤患者耐药、复发和预后差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免疫治疗及联合治疗给晚期肿瘤患者带来了希望。”11月11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肝胆胰肿瘤专家杨尹默教授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

11月9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肿瘤转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宁教授团队与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张泽民团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朱继业团队合作,在《自然》(Nature)杂志发表研究论文,在单细胞水平,揭示了肝癌免疫微环境的异质性特征和五种亚型,发现了中性粒细胞促进癌症的分子机理,为发展新的癌症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
张宁教授团队人员孔瑞瑞(左)薛瑞栋(中)曹奇(右)工作中。受访者供图

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RAC)数据,2020年全球共新增肝癌患者90.5万例,其中有41万例来自中国,占全球病例的45.3%。

“系统探究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异质性对于治疗选择、疗效预测、方案优化及开发新的免疫治疗靶点等有重要指导作用。”张宁教授介绍,治疗癌症,可以通过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疗、靶向治疗等方法直接杀死癌细胞,也可以通过整治癌细胞所赖以生存的“微环境”,即通过激发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癌症。

“每名患者的癌症细胞所处的免疫微环境都存在差异,要想实现精准的免疫调节治疗,就要弄清楚癌症的免疫微环境可以分成几种类型。因此,肿瘤的免疫微环境研究是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张宁教授表示,近年来,团队一直聚焦于肝癌异质性探究,通过一系列前期工作已揭示了肝癌的基因组、表型和单细胞拷贝数异质性。

此项最新研究首次在单细胞精度定义了肝癌的五种免疫微环境亚型,探究了其细胞组成、空间分布、基因组特征和趋化因子受体-配体网络,首次全面揭示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的异质性,发现并验证CCL4+、PD-L1+ TAN两个关键亚群的促肿瘤机制,最终通过构建转基因小鼠肝癌模型,逐步深入地证明靶向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有望形成新的肝癌免疫治疗方案,这些成果为肝癌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提供了关键信息。

“该研究首次在肝癌领域实现了百万数量级单细胞分析,如此大规模的数据量使得我们首次在单细胞精度系统定义了肝癌的免疫微环境分型和中性粒细胞的异质性,对肝癌精准免疫诊疗意义重大。”张泽民教授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根据实验得出的数据,张宁教授团队提出,“针对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的干预,有望使免疫检查点治疗有效的患者人群大幅增加。这些成果为肝癌乃至实体瘤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为临床医生,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治病救人,我们会继续努力,争取能把此次合作的新发现进一步推到临床诊疗中,让肝癌患者真正受益。”朱继业教授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说道。

 

(责编:孙宝光)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