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 主题直播 > 正文

心脏性猝死可预防,高危人群应尽早为心脏装上“救护车”

2022-11-09 21:33:00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分享|扫描到手机
阅读提要:11月8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宿燕岗做客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特别策划的进博会直播节目“引领·传承·创新”心脏性猝死防治主题沙龙。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赵苑旨)“心脏性猝死是我国心血管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ICD(除颤器)的出现是人类征服心脏性猝死里程碑式的武器。ICD疗法作为预防心脏性猝死最有效的治疗办法,也经历了从开胸植入、经静脉植入和皮下植入等很多革命性的历史阶段。”11月8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宿燕岗在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特别策划的进博会直播节目“引领·传承·创新”心脏性猝死防治主题沙龙中指出。

\

据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者高达54万人,平均每天有1500人死于心脏性猝死,每分钟就有1个人因为心脏性猝死而离世,这些意外87%都发生在院外。

宿燕岗介绍,心脏性猝死是指在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是由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引起,所以及时有效地进行电除颤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关键。

ICD被称为心脏的“救护车”,对于突发的恶性心律失常可自动识别并进行电击除颤,使心脏重新恢复正常的跳动,及时挽救患者生命。“ICD从发明到现在其实时间并不是很长,自1980年世界上第一台ICD植入人体以来,ICD已经成为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我国于1991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展了国内首例ICD开胸植入手术,目前ICD的植入方法经历了从开胸植入到经静脉植入的阶段,并拓展了完全皮下植入的新途径,在新技术的加持下能够惠及更多患者。”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李若谷说。

李若谷介绍,S-ICD(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新技术的出现是在心脏性猝死防治领域取得的革命性突破。S-ICD系统仅通过皮下植入,不会接触心脏和血管,可以很好地杜绝可能的血管损伤、减少潜在的系统感染风险,保留了静脉通路,避免经静脉导线植入或拔除的相关并发症,为心脏性猝死的高危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毛家亮表示,ICD在我国的推行情况,无论是在医生和患者的观念上,还是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和国外还存在较大差距。“相信随着大家对心脏性猝死的认识不断提高及理念上的不断改进,再结合药物治疗等手段,如果我国ICD使用量进一步提高,便可以大大降低患者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毛家亮说。

毛家亮指出,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如曾患有心肌梗死的部分患者、严重的心力衰竭患者、曾出现过心脏骤停或严重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患有遗传性心脏疾病的患者、家属中发生过心脏性猝死的患者等,如果患者自身存在这类情况,应尽早去专业医院进行筛查,如有必要需尽早植入ICD。

(责编:李桂兰)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