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周学津 通讯员 王一军)10月14日,“医生垫费3000元,12年后患者千里送还”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网友既为一解患者燃眉之急的医生点赞,也为重情有信义的患者鼓掌。
陆军第73集团军医院骨科中心王博文医生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说实话,要不是他们父子三人找到我,这件事情我已经忘了。”
“让患者花最少的钱,是我们科室的传统”
12年前,左运齐在福建厦门一家工厂上班,因腰腿痛到陆军第73集团军医院就诊,检查发现第5腰椎四度滑脱、椎管重度狭窄,病情严重,需要尽快手术。
当时,左运齐每月只有1000多元的工资,大儿子刚参加工作,小儿子才上小学,即使科室减免了不少费用,左运齐仍差近3000元。王博文把左运齐的家属拉到病房走廊一侧,悄悄往其手中塞了个“红包”并嘱咐:“这事谁也别说,就当我做了点力所能及的事吧。”
“我们科室有个传统,每天早交班为患者制定手术方案时,都会讨论如何让患者花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我来科室工作以后深受触动。”王博文说,“那时我是左运齐的管床医生,他很信任我们。我知道他家里能想的办法都想尽了,作为一名军人,我深受党和军队的培养教育,知道情况后没多想,就把这笔钱装在红包袋里悄悄塞给了他的家属。”
王博文与同事讨论患者病情。王一军 摄
“童年经历让我体会到人情冷暖”
“看着左运齐一家为医疗费犯难,我突然想起当年母亲为我四处筹借学费时的背影。”提及往事,王博文的语气沉重了几分。
儿时王博文家庭困难,一家人以务农为生。为了给患病的爷爷和外公治病,家里欠下不少外债。1998年南方遭遇特大洪灾,家里租种的十亩地被淹毁,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在我考上重点高中后,家里的经济条件更加拮据。为了交完学费再给我多留一点生活费,母亲四处借钱,舍不得花几块钱坐车,三十多里的路来回都是靠双脚。因为没有借到钱,母亲躲到角落里默默流泪,看着她布满水疱的双脚和落寞的背影,我很难受。”王博文说。
“后来许多亲戚在自家很困难的情况下给予了我们很多帮助,如果没有他们的资助,我可能完成不了学业,所以一直心存感恩。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慢慢理解了人情冷暖,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扶是多么有力量且温暖。”
驱车千余里,“红包”要还给医生
这一恩情,左运齐未曾忘记。12年后的国庆假期,左运齐父子三人专门开车13个小时来到厦门答谢王博文。
不巧的是,当日王博文正好调休,未能联系上,父子三人因急着返回浙江,要了王博文医生的号码后,在电话里表达了感谢,将3000元现金交给值班医生,随后匆匆赶回浙江。
“当护士长打电话告诉我患者从那么远来看我,我内心很感动。”王博文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当年主任的手术做得好,不然患者哪里会记我们这么多年。这也激励了我要更加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为更多的患者服务。”
(责编:孙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