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徐婷婷 实习记者 刘静怡)拿着一台被保鲜膜裹得严严实实的相机,北京华信医院(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医生齐晖在2020年的大年初二进入了医院感染科。近日,这位医生和她的照片被大众关注。她用相机记录下同事们工作的场景,这些照片被集结成画册,于2020年7月14日收录进国家博物馆。
“小有名气”之后,也有许多科室慕名而来,主动请齐晖去拍摄。还有两年即将退休,齐晖希望自己能抓紧时间,尽可能记录下医生群体的真实状态,用这些照片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我想让更多的人看到医务工作者正在做什么,在疫情暴发之后,这是一群为国家排忧解难、赴汤蹈火的人。”齐晖说。
深入一线拍摄抗疫画面
带着护目镜,穿着布料的防护服,双手比着剪刀手,包裹住脸颊的N95口罩下面是一张年轻的脸。这张照片,是齐晖的作品《白衣战士的坚守》画册的封面,照片的主人公是齐晖的口腔科的同事。
《白衣战士的坚守》画册封面。受访者供图
“拍照那天她在值班。我问她是否能换个姿势,她说‘就这样,齐老师我们一定会胜利的。’”10月12日,在北京华信医院口腔科的诊室,提起两年前疫情初期拍摄这张照片的场景,齐晖如数家珍。
新冠肺炎疫情刚刚开始,齐晖就决定拿起相机走进医院。北京华信医院是2003年抗击非典的定点医院,所有同事都在前线“战斗”,没能用相机记录下来,齐晖一直感到遗憾。
“我当时可能没有那个意识,而且大家都很紧张,忙忙叨叨就过去了。这次遇到新冠,我就特别想去拍摄。”齐晖说。
2020年春节后,医院全部停诊,齐晖也在家中待命,医院最忙碌的是感染科。得知齐晖准备拍摄的念头,一位感染科同事劝她好好想想:“你就别拍了,不缺你这几张照片,这太危险了!”
同事的劝阻没能动摇齐晖。她一一说服了科室主任和自己的家人。正月初二,齐晖穿上防护服,包裹好相机,走进了发热门诊。
齐晖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在发热门诊,病人只能单独就诊,一切事务都需要护士照顾,工作量很大,每隔一两个小时,就要喷洒消毒剂。在穿脱隔离服的污染区,全身镜都因喷洒消毒剂变得斑驳。
医护穿脱防护服的“污染区”,镜面因频繁消毒变得斑驳。受访者供图
当时,北京华信医院还没有再确诊的能力,一旦发现病例就会联系定点医院转走。疫情初期物资紧缺,哪怕是发热门诊的医生也只有蓝色的隔离服。这些因疫情发生的变化,被齐晖一一记录于镜头中。
抗疫初期,医护变身“大蓝”。受访者供图
如今再回看这些照片,齐晖仍觉历历在目。拍摄抗疫照片让她与感染科的许多医生护士都熟悉起来,齐晖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同事们曾对她的到来感到一丝惊讶:“齐老师您真敢来,也不嫌弃我们。”“为什么要嫌弃你们?”齐晖回答,“咱们都是同事,你们的工作本来就很危险,没事儿,我不怕!”
口腔科医务人员正在讨论。受访者供图
感染科护士需要戴两层手套,手被汗水浸透。受访者供图
将镜头对准医务工作者
2020年5月,看到雅昌影像在征集全国各地的疫情照片,作为医生群体的一员,齐晖理所当然地觉得,同事们应该被看到。
将这些照片投到雅昌文化集团去,只是齐晖的“试水”。当雅昌影像让齐晖整理一百张抗疫时期的照片时,她胸有成竹:“别说一百张了,一千张都有!”
齐晖的照片最终被选中并集结成册,2020年7月14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收藏了她的作品。
齐晖的“摄影史”很长,从小学5年级就开始摆弄相机的她一直是摄影爱好者。她喜欢拍摄风景,会用相机和文字记录下旅途点滴,发在博客上。
上摄影课时,齐晖的老师告诉她,想要坚持拍照,就要拍摄喜欢的东西,拍身边熟悉的人。因此,齐晖自然而然地将镜头对准了自己的同事。
除了自己所在的口腔科,从麻醉科到妇产科,齐晖拿着相机去过医院大大小小的科室,这个过程,让她对医生这份职业有了更深的体味。
齐晖曾拍摄过一个产科的专题,站在手术台周围,齐晖切身感受到了与口腔科不同的紧张氛围:“产科医生工作起来没黑没白,非常辛苦,异常危险!而且产科的手术不是一个人的生死攸关,还有产妇肚子里的孩子,要是出了问题,会给家庭造成多么大的损失和悲痛!”
齐晖将一台相机专门放在医院,用来拍摄自己的同事。她希望用相机帮同事们记录下工作时的场景。“我把照片发给他们,拿到手里,对方说拍得真好,这种时候我特别满足。”
齐晖。受访者供图
“小有名气”之后,也有许多科室慕名而来,主动请齐晖去拍摄。还有两年即将退休,齐晖希望自己能抓紧时间,尽可能记录下医生群体的真实状态,用这些照片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
“我想让更多的人看到医务工作者正在做什么,在疫情暴发之后,这是一群为国家排忧解难、赴汤蹈火的人。”齐晖说。
(责编:孙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