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 正文

深度|华西医院医生廖正银:帮乡亲看病是我的举手之劳

2022-10-10 00:00:00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健康时报记者  徐婷婷  实习记者  刘静怡)右手举起CT片,对准阳光,没有穿白大褂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医生廖正银仔细搜索蛛丝马迹,他的左手还拿着一摞没看完的CT片。

 

节日期间,屋内人头攒动。热闹不仅来自全家团聚,还来自找廖正银看病的乡亲们。这种场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医师廖正银二十几年前就已经熟悉。每逢节假日回到老家,他就会迎来许多慕名而来的乡亲。

 

 

 

视频拍摄者陈晓宁(化名)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她的奶奶当时患了肺病,得知廖正银过节回家,她便拿着片子去了廖正银家中请他看:“我去的那天一共有五六个人找廖教授,有的甚至是邻居的亲朋好友慕名而来。他不收钱也不收礼,每次都看得很仔细,讲得也很仔细。”

 

健康时报记者联系到廖正银教授,他告诉记者,“这都是小事”。

 

假期回家,免费帮乡亲看病

 

拍摄视频时情况是怎样的

 

廖正银我母亲已经96岁了,我常在休假期间从成都回四川自贡老家看望母亲,有几位乡亲来找我,让我看CT片,其中一个老乡拍下来了。网上被这么多人关注是我意料之外的,对我们医生来说,这都是小事。免费给乡里乡亲看看病是举手之劳。利用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为乡亲们解除病痛,那是很高兴的事儿。

 

什么时候开始给乡亲看病的?

 

廖正银我从1991年开始工作,毕业时被一位影像科的老主任看中,每天都闷头看片子,因为我比较喜欢临床工作,慢慢就转过去做介入治疗了,但是在影像科积累了很多知识,看片子的时候就能在每一处筋膜、神经等位置寻找到蛛丝马迹。大概几年之后,回老家时就会有乡亲拿着片子让我看一看,到现在也有几十年了。

 

像国庆、春节假期比较长,提前知道我要回来,就会有人来找我。除了乡里乡亲,也有不认识的人,我也遇到开车开了两三百公里找来的病人。我会把电话号码告诉他们,电话咨询、电话问诊很方便,乡亲们也常常打电话来咨询。现在我住的小区也有人认识我了。那段视频发出去之后,我就在小区楼下被病人拦住了,说我在网上看到你了,问我是不是廖医生。

 

来找您咨询的一般是患什么病的乡亲?

 

廖正银:我是研究肿瘤的,肿瘤这类病比较特殊,治疗并不简单,对很多大医院来说都是难点,所以现在一般都会来找我看肿瘤的问题。除了年纪比较大的,也有家长带着几岁的小孩,来问血管瘤等等。

 

其实有些时候,无论什么病都会来找我。我看不了的,就帮着指指路,告诉他们要做什么方面的检查。今天晚上我就接到一个乡亲的电话,他是血小板减少,我告诉他,要查肝脏功能、消化道、造血功能等等。病人查出了问题,有些乡镇医院不太清楚是什么原因,所以病人也不知道接下来怎么办。虽然这不是肿瘤专业的问题,但也告诉他们一些解决办法的建议,也能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

 

10月4日,“医院教授回家过节帮乡亲看病”登上热搜。视频截图

 

“医学在不断进步,三天不学习都落后了”

 

每次乡亲们来找您帮忙,您是什么感受?

 

廖正银:接触患者多了就知道,生病是很不幸的。当了这么多年的大夫,我们了解病人的疾苦,帮助病人是医生的使命,更何况这是你的乡亲,大家都很熟的。而且医生这个职业很有价值,用心付出能帮助病人,从另外的角度来看,病人的回馈能让你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接手过一位新疆的病人,他是肝癌患者,来找我的时候已经出现了肺转移、骨转移。我为他做了介入治疗,回去之后,他的生活质量很好,还能照常上班。我去新疆讲课时,他一定要带着我去逛一逛。三年后癌细胞在他肺部弥漫性转移,这种状况下连呼吸都很难。去世之前的两个小时,他给我打了一通电话,但当时我正在手术,没有接到。最后他女儿专门找来了,对我说,他父亲当时想打电话对我表达感谢。我跟家人提起这件事的时候,我的眼眶一下湿润了。你能想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吗?这是病人在临死之前都忘不了你的那种感觉。

 

我跟我家人提起这件事的时候,真是忍不住要掉眼泪。你能想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吗?这是病人在死亡之前都忘不了你的那种感觉。

 

您的许多病人表示,您特别为患者着想,有时做完检查顺手就治疗了,帮他们节省了时间和金钱,这是您的习惯吗?

 

廖正银:其实我觉得医生的权利很大。医生掌握着病人的时间、钱财要怎么使用。那么当医生有了这么大的权利之后,要怎么办呢?除了遵守国家制定的法律、医院的管理规章之外,医生本身的素质也很重要。我们当医生,从上学的时候就要学习希波克拉底誓言,救死扶伤,要有善良之心,这应该是基本要求。不管你怎么干,都要以病人为优先。

 

从医31年,您感受到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廖正银:今非昔比。我现在经常跟学生讲,我们现在比以前好多了,不是说技术能力比以前高,是以前条件不好。比如我们做肝癌的治疗,要在肿瘤的供血动脉插管,要插得越精细越好。以前我们用导管,用的是进口6F(导管尺寸的量度单位,1F=1/3毫米)的导管,当时国内生产不出来,这个导管直径大,又硬又粗。现在我们使用国产的微导管,都是2.4F的,还有更细的,又柔软又好用。

 

那个时候,医生的“水平差”,不是能力不够,而是因为条件不够。比如肝癌,现在,很多肝癌病人能活10多年,但在我刚刚大学毕业的那个年代,肝癌是要命的,是“癌中之王”,生存期一般都是3~6个月左右,几十年过去,情况完全不一样了。

 

我常跟学生讲,医学在不断进步,三天不学习都落后了,即便读到博士毕业,还是会有很多知识没有掌握。

 

“三天不学习都落后了”,您认为自己还有什么要学习的地方?

 

廖正银:怎么让老百姓少受痛苦,少出钱,获得更好的治疗,这是我要追求的。我在华西医科大学读了硕士、博士,又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做博士后,当时还想到国外去看看。1998年和2013年,我又到华盛顿大学医学中心和美国霍普金斯医院学习,想看看和我们国内相比,在临床技术上到底有什么差别。医学在不断进展,不可能穷尽一切知识,只能尽可能学习更多。从当时来看,我们在一些领域和国外有差距。但是近年来,在很多领域我们已经差距很小甚至领先了。

 

未来医学对于肿瘤治疗有两个方向,一个是生物靶向治疗,一个就是微创化,肿瘤微创治疗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廖正银。受访者供图

 

要重视人才和基层医院建设

 

很多乡亲向您求助,一方面说明对您的信任,另一方面,您是不是也能感受到基层医院跟大医院的差距?

 

廖正银:我遇到过一位这样的病人。他当时很年轻,30多岁,高血压好多年,他做了多项检查,辗转去医院看医生,治疗结果不是很好。我看了他的片子,发现他患的是非常微小的肾上腺功能性腺瘤,这个肿瘤一般只有两三毫米,稍不注意就会漏看。肿瘤是良性的,但它会导致继发性的高血压,后来他做了手术,做完之后血压就降下来了。但是你要明白,这种漏看不能怪基层的医生,这和医生的见识、学习经历等都有关。

 

这种上下级医院的差距可能会产生什么问题?可能有什么原因?

 

廖正银:我举个例子,有很多老百姓到华西医院来看病,可能挂号就要挂很久,他到北京、上海等地的大医院可能就更麻烦了。我知道有的大医院,老百姓排队挂个号,一家都要来排几天队,好不容易挂到了,还没有床位,这对家庭、对社会都会造成极大的浪费。

 

从国家层面来说,目前我国许多县级医院都是按三级医院建设的,也建成了很多新医院。这说明,这些医院的硬件设备都能够满足需求了,诊断条件、手术条件都能达到标准,我觉得关键还在人才。

 

医疗发展关键在人才,对此您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吗?

 

廖正银:一方面,就是人才系统化、规范化的培训,住院医的规培要保证。比如,要满足医生规培期间家庭生活的基本需要,这样他们才能完整、专心地接受几年的培训,下苦功夫。另一方面,就是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现在医学也在不断发展,规培结束上岗后,医生应该定期参加学习培训,及时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保证医生继续学习的质量。

 

如果基层地区医院能够保证这两点,会给老百姓带来更大收益。让大医院集中精力去解决最疑难的杂症。不能说大医院通过不断扩大规模来满足病人需求,这不可能保证所有老百姓都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基层医院的水平提高,才能更多地惠及老百姓。

 

责编:李益萌

主编:田茹 徐婷婷

校对:李欣

(责编:孙欢)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