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7日,西普会在海南博鳌启幕。会上,陕西省脑疾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苟兴春在论坛上发表题为《脑健康守护——中药复方在抗脑衰领域的思考》的主题演讲,系统介绍了其团队关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龟龄集在防治阿尔茨海默病(AD)方面的突破性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中药复方在守护脑健康、应对老龄化挑战中的独特价值,为银发经济发展提供了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新视角、新动能。
苟兴春教授在演讲中介绍,其团队对用于治疗“肾精亏虚”所致痴呆健忘的经典中成药龟龄集进行了系统性的现代药理学研究。这项研究并非简单验证古方,而是运用严谨的现代科学方法,深入探索其防治AD的分子机制。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影响因子8.0)。
他在演讲中详细阐述了研究发现:在AD模型小鼠中,龟龄集展现出多维度、协同性的保护作用。它显著改善了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对新奇物体的探索兴趣增强以及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提升(经新物体识别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验证)。更为关键的是,龟龄集能从AD病理的核心环节入手,有效减少小鼠海马体中的Aβ斑块沉积,并在细胞层面改善神经元功能,减少神经元损伤和凋亡,提升海马神经细胞的抗凋亡能力。同时,研究揭示了龟龄集对神经炎症的关键调控作用,它能抑制促炎性小胶质细胞(CD40+)和星形胶质细胞的过度活化,同时促进具有抗炎和修复功能的CD206+小胶质细胞数量增多。
苟兴春教授进一步解析了背后的作用机制: 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结合体外细胞实验验证,团队锁定了龟龄集中的关键活性成分(如槲皮素、香芹酮、山奈酚、豆甾醇)及其作用靶点与通路。具体而言,槲皮素和香芹酮被证实通过激活PI3K/AKT/Bcl-2信号通路来抑制神经元凋亡;而山奈酚和豆甾醇则通过CB2受体通路增强小胶质细胞对Aβ的吞噬清除能力。他总结道,这些发现为龟龄集“补肾填精”的传统功效提供了现代神经科学的诠释,实证了其作为“早期干预的多靶点工具箱”的价值,也生动体现了中药复方“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作用对抗脑衰老复杂网络(如Aβ毒性、Tau蛋白异常、神经炎症、线粒体功能障碍等)的独特优势,为AD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了新的科学路径。
面对脑健康这一老龄化核心挑战,苟兴春教授其团队的研究印证了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解析和提升经典中药复方价值的可行性,为如何发掘中医药宝库、赋能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范例。而龟龄集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研究示范了中药复方在脑健康干预中的潜力。
(责编:荆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