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水平从落后到追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不断缩小,整体进入跟跑、并跑并存阶段,部分产品或领域进入领跑阶段,成为全球重要的医疗器械生产基地和行业力量。”新型生物材料与高端医疗器械广东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迎军在“2021粤港澳院士峰会暨松山湖科学会议”创新生物材料与高端医疗器械论坛上表示。在11月30日至12月2日本次峰会期间,近50位院士和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科学前沿突破性进展、分析科学前沿新的生长点和新问题。
我国医疗器械市场持续高速增长,“十三五”期间市场规模较上一个五年增长翻倍,成为目前世界潜力最大的医疗器械市场。王迎军说,截至到2021年10月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共计27571家。当前随着各种赋能技术的发展,医疗器械新型生物材料的创新呈现出智能化、精准化、多功能化以及生命化的特点。
尽管,我国企业的研发能力不断提升,但与发达国家差距依然明显,医疗器械行业的基础还相对比较薄弱。医疗器械企业数量虽多但规模不大,其中90%为中小型企业,低端产品仍占多数,高端产品多跟踪仿制,企业技术竞争力相对薄弱。
王迎军表示,医疗器械行业特殊,研发成果转化的周期较长,创新性产品的产业化难度更高。“医疗器械创新发展和行业提升的瓶颈在于高端成果的快速转化。”她说。
“究其原因,不但需要科研人员的成熟技术和企业的对接能力,还需要与创新产品对应的科学监管体系。”王迎军表示。实现高端医疗器械产业的弯道超车与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基础研究和产业技术创新全链条的融通发展,加强孵化、转化平台的建设,推进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这是当前新发展阶段不被扼住喉咙的关键,更是满足国民健康需求,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布局。
王迎军建议,应建立起集研发、孵化、评价检测、临床研究、监管科学、产业于一体的转化孵化平台。构建聚集政府、企业、研发人员、监管人员、临床示范基地以及基金的融合体系,促进创新技术产业化。
针对制度创新如何保障产业创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主任刘斌认为,医疗器械产业是一个交叉领域,研发是转化的基础,转化是研发的升华和社会实现,研发和转化共同构成了转化科学,这对产业创新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