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 > 热点 > 正文

集采断供背后,原料药企的命运沉浮

2021-12-15 11:50:58来源:健康时报网|分享|扫描到手机
阅读提要:截至12月14日,记者根据近2年来全国各地药品招采网站发布的公告统计发现,海南、黑龙江、河南、广西、云南等多地曾发布受理的药品撤网申请合计涉及超1000个药品,其中不乏头孢抗菌素、罗红霉素、平阳霉素等多种常用药品。

(健康时报记者 谭琪欣)截至12月14日,记者根据近2年来全国各地药品招采网站发布的公告统计发现,海南、黑龙江、河南、广西、云南等多地曾发布受理的药品撤网申请合计涉及超1000个药品,其中不乏头孢抗菌素、罗红霉素、平阳霉素等多种常用药品。

药品供应紧张背后的根源之一,是原料药的供不应求。12月14日,多位中小型原料药生产企业负责人均为健康时报记者描述了当前原料药行业生存状况的图景:“就像是一个哑铃一样,两头把我们挤在中间细细的擀”、“在夹缝中求生存!”

\
原料药品生产车间,图片来源于新华社。

成本全面上涨的原料药

2018年12月6日,药品的“4+7”集采试点开标结果公布的这天,参与谈判33个品种中25个品种中选,平均降价52%,最高96%的降价。

“我印象最深的是阿莫西林胶囊,这一品种最终有6家药企中标,0.25g规格的报价最低只有0.06元左右,但由于首年约定采购量多达20多亿粒,且这一年是原料和中间体最便宜的时候,阿莫西林原料药成本仅150元/kg左右,所以一合算起来,上下游企业都还有微利,还能做。” 广东一家抗生素及心血管原料药生产企业主要负责人李平(化名)告诉记者。

但李平没有想到的是,进入2020年,药企追加的原料药量骤然增大之后,随之而来的,则是上游原料价格的全面上涨。李平向记者透露,6-APA(半合成青霉素原料药合成必需的中间体)的价格先是涨至150元/kg,后来又继续涨至200元/kg左右,液碱(用于原料药生产过程中的污水处理)的价格更是一路暴涨,从1000元/kg涨到7000元/kg。

“成本一点一点地涨,后来上游甚至每个月都要动态调价,一个中间体同时参与多种原料药的合成,前者一涨价,多种原料药的成本都会涨,这两年中,就没有一款原料药的成本不涨的,比如最常见的阿莫西林(原料药)成本已从150元/kg到现在超200元/kg。”李平说。

进入2021年之后,情况并未开始明朗化。华金证券显示,抗生素类原料涨价趋势明显,其中头孢和青霉素类中间体青霉素工业盐、6-APA、7-ACA、培南类中间体、4-AA 对比年初和2020年均价涨幅明显,均达到近两年最高值;肝素(抗血栓、抗凝药物的原料)价格明显延续上升趋势,涨价幅度近200%。

而原料药端成本上涨的压力却没法往下传导,因为下游中标的企业集中采购的合同早就签好了,“比如阿莫西林胶囊,一签就是3年,0.06元/粒不能再高了,当时签合同的时候中选的制剂企业们考虑到的是薄利多销,没有想过上游会涨得这么厉害,如果我们上游要涨价,他们承受不了,药品就可能供应紧张甚至断供,这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李平颇有些无奈。

从严监管带来了更高的要求

11月下旬,手机上弹出的浙江一工业园区发生爆炸的消息又一次让远在广东的李平心提到了嗓子眼,直到打完一圈电话确认此次事故波及程度可控,并不会对这一区域化工中间体的供应和价格产生明显影响时,悬着的一颗心才放了下来。

“2019年江西响水工业园区事故导致那个片区工厂都停业整顿,部分原料药合成必须的中间体(7-ADCA、4-AA等)都急剧涨价至断供,在那之后,我心里就总是后怕。在整个原料市场都普遍涨价的背景下,我们这样的企业承担不起意外事故导致的突然涨价。”李平告诉记者,抢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查询涉及的原料品种,第一时间询价并抢在涨价之前追加订单,早已形成习惯性动作。

2019年开始,化工行业安全整治行动在全国多地展开,其中,化工大省山东全省关闭近100个化工园,从原有的200个化工园压减到84家,关停2400多家化工企业。与此同时,有“史上最严环保风暴“之称的环保督察行动第二轮正式启动,对原料药、化工、煤炭等污染企业各项排放物总量控制指标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意外事故带来的原料价格和供应情况的急剧变动,作为一家抗生素原料药贸易企业的主要负责人,郑杰(化名)也深有感触。“原料药生产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多个环节,多种原料、中间体合成,做一个原料药,少的需要三五种原料,多的话需要十几种,然后再进行合成,缺一种都做不了。”

郑杰告诉记者,苯乙酸是一种抗生素原料药合成过程中必须用到的化学原料,这个品种生产的环保要求非常高,加上它属于易制毒化学品,审批上非常严格,因此市面上主要是北方的两家企业在生产,但前几年由于企业发生了爆炸事故,环保部门从严监管,生产企业陆续搬迁,生产线升级改造,一度造成苯乙酸这个原料断供,有钱也买不到。

“一方面,受制于环评、上游基础生产原料价格上涨等影响,原料药的生产成本一涨再涨;同时,这几年随着集采的品种扩围,部分在集采谈判桌上以“低价”脱颖而出的下游制剂药企们,不断将降价的压力向上传导到了原料端。我们这些原料药企在“双重挤压”下,难以喘过气来。”李平说。

必须兼顾可持续的生产成本

“考虑到集采在未来几年会覆盖500个常用药品,对整个医药产业链的影响不可忽视,原料药企的普遍困局或许可以从其下游的集采谈判机制着手缓解。在集采竞价规则的制定中,招采方必须充分考虑药品生产全链条可持续生产的成本,而不是只着眼于某一个环节”。一位不愿具名的医保专家告诉健康时报记者。

他举例说,以沙坦类的药品为例,可能参与投标的制剂企业有8家,招采方可以在招标工作启动之前,深入到相关的制剂企业、原料药企业当中,去摸清药品整个生产下来的成本究竟是多少、采购期内预计会有多大幅度的波动等等,这些工作听起来繁琐,要放在全国层面同时启动不可行,但地方的药监、工信部门对当地的情况基本上都是比较了解的,可以交由地方各部门协作执行。

上述医保专家建议,在制定最高申报价时,应当将原料药成本、制剂生产成本、政策影响等因素都考虑进去,在采购期内给这个链条上的参与者们留出适量的调价空间;此外,如果处于执行过程中的出现药品成本出现较大的波动导致无法继续执行的情况,采购方应允许这一品种自主挂网采购定价,首先保障供应。

11月9日,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推动原料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被业界普遍认为是利好原料药行业发展的重磅政策。通知提出,大力发展特色原料药和创新原料药;依托现有支持渠道,推动原料药领域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和绿色低碳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创新资金使用方式,运用市场化的产业投资基金,支持骨干企业发展和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等。

与此同时,部分原料药企也在积极延伸产业链 “自救”。比如华海药业、海正药业、浙江医药等均以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为发展起点,早早就将产业链向下游高附加值的制剂领域延伸。而李平所在的企业则开始尝试将产业链向上游延伸,在做心血管和抗生素原料药的同时,布局上游中间体的完整产业链。

但对于这一选择,李平喜忧参半:喜的是未来主动权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忧的是化工原料生产需要的大宗设备购入以及维护的金额数目巨大,将给流动资金已不宽裕的企业带来更沉重的压力,且几十年间上下游分工协作的市场格局已经成熟,一旦打破,可能会造成重复建设而致行业资源浪费。

“不知道下一批集采中制剂企业会报出怎样的价格?”李平对未来的集采谈判抱有期待,他希望原料药企能够更多地参与其中,从而让原料药企、制剂企业、医保三者能够寻找到一个价格的平衡点,但这个平衡点一定不是唯一且固定的,而是可以随市场变化而动态变化的。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