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时报记者 王艾冰 陈琳辉)12月3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刊发《为儿买药被认定为贩毒,代购救命药的情与法》一文。来自河南省郑州市35岁母亲李橙(化名)为1岁零9个月、患有罕见癫痫症儿子购药,被判定为“涉嫌运输毒品罪”的消息一直牵动人心。
12月8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丁洁告诉健康时报记者,“针对此问题,相关部门应该考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因为该药物在精神类药物中处于管制药品,就不允许所有患者使用,要考虑到患者的实际需求,对于真正有需求的药物,要适当开通绿色通道,保证药物供货渠道的畅通。”
铤而走险买到 “救命药”
“儿子患病后,我给他尝试过无数药物,只有氯巴占对儿子的癫痫症状有效,我们前前后后看过6位专家,他们给出的建议用药都有氯巴占。”李橙表示,因为氯巴占无法从正常渠道购买,她一直找病友群里的一位患儿家长帮忙从国外代购该药物。直到今年9月,她因为帮助这位“药代”接收了一批从国外运来的氯巴占而被拘留之前,她一直不知道该药物和毒品有关。
氯巴占由灵北制药公司研发,2011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氯巴占片及氯巴占口服混悬液上市。该药最早于1970年2月6日在澳大利亚获批上市,目前已经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自20世纪80年代起,氯巴占在超过100个国家被用作抗癫痫药物。
根据我国《精神药品品种目录(2013年版)》,氯巴占属于第二类精神管制类药品,受到严格管控。
与李橙一样,健康时报记者了解到,在一个名为“一米阳光”的微信群里,有1540人表示目前急需购买氯巴占,他们的孩子均患有罕见癫痫性脑病。
“我们的孩子都只能使用氯巴占控制他们的难治性癫痫症状,以前我们都是找代购从国外购买,但是现在这种药基本上很难买到了。”一米阳光微信群群主“松松爸”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因为无法购买到氯巴占,众多患儿已经面临断药风险。
今年6月,一直给李橙售卖药品的“药代”提出,想让李橙帮他收购一批从海外寄过来的“氯巴占”,李橙没有多想,“我把地址给他后,没两天就收到了药物,我也没打开,直接给他寄过去了。”
根据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2017年印发的一份《100种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制品种依赖性折算表的通知》中指出,1克氯巴占,相当于0.1毫克海洛英。也因此,该药物被列为第二类精神管制类药品。药品管理法规定,国家对精神药品实行特殊管理办法,进行管制。除本条例另有规定的外,任何单位、个人不得进行麻醉药品药用原植物的种植以及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实验研究、生产、经营、使用、储存、运输等活动。
11月12日,李橙收到了河南省中牟县人民检察院发来的《定罪不起诉说明书》,其中明确,李橙的罪名是,“涉嫌运输毒品罪”,但是考虑其犯罪情节轻微等原因,决定不予起诉。
专家建议设立特殊的供药渠道
“精神类药品确实具有一定的成瘾性,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对这类药品管制确实要比较严格。”中国药科大学国家执业药师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康震告诉记者。
康震建议,“首先,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建立罕见病用药专家委员会,筛查用药目录,将氯巴占等真正有需要的罕见病用药列入特殊疾病用药清单,并建立绿色审批通道;其次,可以授权国有企业采购和经营这类药品,再由具有罕见病诊疗能力的医院申请购买权,依据临床需求购买和专门使用管理,同时每年上报专家委员会医疗机构真实世界使用这类药品的临床数据和风险管理报告,以确保此类药物的合理使用。最后,应该加快此类药物的临床试验,开辟特殊通道,加快此类药物的研发。”
健康时报记者注意到,早在2017年5月12日,原国家卫计委等6部门联合出台《关于保障儿童用药的若干意见》,提出了《第二批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建议清单》,其中包括了氯巴占10毫克片剂。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该类药物确为抗癫痫发作性用药,癫痫属于神经性疾病,而氯巴占在精神类药物管制名录,这是两个概念,其实不应该受到精神病药物的管控,我们一直强调药物管理要科学、客观的精细化,药物的管制也要做到客观、科学的精细化。”丁洁表示,但是又由于该药物确有毒品的成分在,完全放开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滥用,所以对于此类用药要有限制的放开。
丁洁建议,“首先,因为这一药物在我国主要用于罕见病患者,可以借助全国罕见病协作网医院真正需要该药物的患者,在此基础上,指定国家卫健委或药监局来管理该类药物的引入和销售;其次,可以在特定的医院设立特殊的供药渠道,规定有资质的医生可以开具该药物的处方,并严格审批购买患者的资质,以确保真正需要该药物的患者可以购买到该药物。”
河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王媛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在临床中,也确实有很多患者的家长跟我们反映过这一问题。对于这一类患儿,多数的抗癫痫药物效果都比较差,能找到一个合适的药物非常不容易。因为该类患儿其实死亡率很高,如果癫痫的症状能够控制得很好的话,对患儿发育倒退的影响会小一些。”
王媛建议,“虽然此类药物属于国家精神类管制药品,但对于部分难治性癫痫患儿来说,确实属于唯一可缓解症状的‘孤药’,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可以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有条件的放开该药物的研发和引入,开放购买渠道,满足这一小类患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