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 > 热点 > 正文

中国医生成长的笑与泪

2021-08-20 17:17:46来源:健康时报网|分享|扫描到手机
阅读提要:8月19日,第4个中国医师节。据《2020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0年底,我国共有执业医师408.6万人。每位医生的人生旅程,都曾燃起一盏温暖的灯。

(健康时报记者 谭琪欣)8月19日,第4个中国医师节。据《2020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0年底,我国共有执业医师408.6万人。每位医生的人生旅程,都曾燃起一盏温暖的灯。

播下了一颗“想要成为医生”的种子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常务副院长黄建

为何选择当医生,这可能是每位医生都会被问到的一个问题。而从医的初心,往往都质朴而热血。

“从医的选择,起源于想要帮最亲的人治愈疾病、减缓痛苦的朴素愿望。”从医至今已35年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常务副院长黄建,这样跟健康时报记者描述自己最初选择报考医学专业的初心。

“在我的青少年时期,家里人生了肿瘤,在他患病的过程中,我通过亲身的陪伴,感受到了病人的痛苦,这对当时的我影响是非常大。要帮病人治愈病患,减缓痛苦,医和药都是必不可少的,而在我看来,当医生可能是更直接、更具体的、更富有挑战性的帮助到患者的一种方式。”黄建说,到了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临床医学”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他的第一选择。

出身于湖南一个小山村的湖南省肿瘤医院院长肖亚洲,投身医学的渴望也来源于一次少年时期与疾病过招的经历。

“我初中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最开始是在乡的卫生院进行治疗,当时卫生院的医生尽管已经尽力,我已经得到了他们最好的照顾,但因为医疗条件确实有限,后来只能转到县医院去诊治,但是当时交通并不方便,乡里一天只有两班车能到县里,我印象很深刻,那一天我们等啊等,等到终于坐上车到医院时,天已经黑了。”肖亚洲告诉健康时报记者,这一场疾病后,他的心里就此播下了一颗“想要成为医生”的种子。

1993年的一场高考,是照进肖亚洲心中理想的一道光亮,使得他心中的种子终于得以萌芽生长。“读医是比较苦的,我们的家庭背景并不富裕,但是家里人一直以来都非常支持我。农村人的愿望都很朴素,他们一是考虑到当医生能够保证吃饱饭、不会失业,二是考虑到,选择当医生的话,除了能够帮助自己和家人,还能够救死扶伤,帮助更多人。”

就在这一时期,另外一位“热血青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同时也是一名急诊科医生的黄伟青正准备踏出医学院校的象牙塔,走向临床一线。“没有特别具体的事件触发,在我考大学那时,医生在大家眼中是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英雄形象,我就在这样的氛围下,报考了临床医学专业。让我至今难忘的是,大学毕业典礼那天,我是从钟南山院士手里接过来的毕业证书,那也是他亲手签发的毕业证,他的医者精神和医者光环至今照耀着我们这一批广医学子。”黄伟青说。

经历了值得反复回想的“危急时刻”

\

湖南省肿瘤医院院长肖亚洲

因为医学的不确定性,从医路上,每位医生都或多或少遇到过一些危急时刻,往往又都能依靠专业积累化险为夷。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黄伟青最初对“急诊”的想象是:在最危急的时刻抢救最危急的患者。在从业的头十年当中,他确实经历了几个值得反复回想的“危急时刻”。

“1998年的特大洪灾发生时,我刚毕业4年,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医生,当时我们这一波年轻医生去了江西九江一线支援。接着是2003年的抗击非典时期,广州是抗击疫情的主战场,最危重的病人当时都逐渐转到了我们医院,我和我的同事们在封闭式的ICU病房里进行了三个月的救治工作,这一段经历非常宝贵,为我们后续及时处理公共卫生事件和进行医疗救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黄伟青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再到后来的2008年南方冰灾、汶川大地震……他始终坚持在一线。

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肖亚洲,则在延续了几年的临床一线工作之后,选择了于2004年回归到“象牙塔”,对医疗系统的完善进行系统的探索。

“再回到医院时,我对当下的医疗服务资源的现状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我们的医疗水平在迅速地发展的同时,还存在资源分配不均,不能够及时满足群众需求等短板。”肖亚洲说。

肖亚洲跟健康时报记者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我有一天下班时到医院门诊大厅巡查时,发现有一个老人还躺在医院的推车上,他的儿子和女儿守在一边。我走过去问是怎么回事,那个儿子还未开口眼泪已经掉下来了,他说躺在病床上的是他的父亲,已经是晚期,千里迢迢从偏远地区开求医,但是医院已经满床,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轮到他们。我当时很感慨,几天后腾出床位,第一时间就给他们先安排了。但是我后来又想,这样的病人还有很多,一个医生,一个医院能帮到多少?能做到多少?”

2016年,湖南省筹备派出第八批援藏医疗队,帮助藏医医院培养医疗团队和救治当地重病大病患者,7月11日,肖亚洲带着29名医疗志愿队队员,从湖南长沙的黄花机场起飞,开始了3年的援藏之路。

对疾病临床科研始终抱有热情的黄建则坚持走了一条从临床走向科研,再走向推动科研成果临床转化的成长之路。

“上世纪90年代末,我通过考试有机会公派赴欧洲深造,在这一阶段学习,我掌握了科研方法与思路,引发了浓厚兴趣,培养了我的科研敏感性,一年时间的努力,以第一作者在美国科学院学报上发表论著。作为一名医生,决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也不能只局限于病人的治疗经验积累。进取之心、博学之心、开阔的视野始终是一个医生能够在医技上取得进步的基础,而医学的进步则是治愈疾病的基础。”黄建告诉健康时报记者。

这些年,黄建始终致力于科研课题研究和临床实践,至今仍然保持了最多一天出十几台手术的频率,并且保持了“0投诉”的纪录。

当问到一个好医生的标准是什么时,这些成长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医生们给了几乎一致的答案:心怀病人,努力进取。

无影灯下的灯火通明与薪火相传

\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黄伟青(左一)

“即使有一天不能再握手术刀了,我也想能继续在这一领域发挥余热。”黄建感慨,35年之中,他为手术台投入了几乎90%的感情和精力,对家庭和自身无暇顾及,难免有愧疚,但回首来时路,不曾有后悔。

“我有一位乳腺癌病人,我帮她手术的。她患病至今有二十几年了,术后4年又患了白血病,这二十年中,肿瘤反复复发转移,但是我每次都给她积极寻找新的方案,所以她一直延续生命到现在。”黄建说,“这个病例给我的启示是,在病人强烈的求生意志面前,我们作为医生,更要有永不言弃的精神,我们愿意一直为他治疗,愿意一直守护,病人就有支撑,医学上的奇迹绝不仅是技术创造的奇迹,还有医护人员的精神力量创造的奇迹”。

“2020年疫情始发时,我们刚接到通知是在除夕晚上,要在两小时内组织医生集结,一同奔赴防疫前线,我们当中,有些医生刚刚才端饭碗,团圆饭还没吃一口,马上就放下了,还有个同事刚下班回到半路,接到我们的通知以后,马上从出租车里面折返。”黄伟青告诉健康时报记者。

最让黄伟青感动的是,今年5月广州抗击疫情期间,这些青年医生们再次主动请缨支援一线核酸检测和医疗救护,“他们是正在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的热血医生。”

“我们医院一共有26间手术室,我每天晚上10:30查房时,超过一半的手术室还灯火通明,一方面是为了响应加快病床周转率的要求,另外一方面,我们知道还有很多病人等在外面,等着一张床。”肖亚洲说。

下一个十年会如何?肖亚洲告诉记者,他的期待是能够培养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让医疗资源充分下沉,让更多的病人能够享受优质医疗资源。

“我想亲自把手里的火炬交给下一代的医学生们,同时也想告诉各位青年医师们,一旦选择了这一行业,就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黄建回答道。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