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医药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12207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6330亿元,复合增长率为7.5%。曾有业内人士表示,未来中国的医疗行业投资,将遵循一个增量逻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也观察到,近期多家券商医药研究分析师人数也在增长。
13家券商医药分析师人员增长,最高涨幅71%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对在医药领域较为活跃的13家券商数据梳理发现,2021年券商在医药领域分析师配比人数有了较大的增长。以中信建投证券医药组为例,2017年组内人数不过4人,截至发稿日团队人数已有14人,增幅达到71%。
海通证券和兴业证券医药组人数配比增长,海通医药组此前仅有7人,截至今年5月底,余文心团队人数达17人;兴业证券医药组徐佳熹团队从2017年的8人扩至目前的16人。国联证券分析师总数不过26人,医药组占了5人席位,占比19%。
医药上市公司10年翻了一倍,行业研究需求增加迅猛
针对行业分析师的人数增长现象,中信建投证券医药组负责人贺菊颖认为,主要还是在于医药大健康行业的研究服务需求在增长,“目前A股这边的资本市场,医药的上市公司在300-400家,港股有接近200家,和过去十年相比,增加了一倍以上。”
WIND数据显示,2020年医药行业研发费用增速明显,从2019年的429亿增长到2020年的513亿元,同比增长19.7%;商业化创新药品种放量迅猛,尤其PD-1单抗为恒瑞医药、君实生物、信达生物、百济神州带来较大收入贡献,收入体量在10亿元以上级别。
医药板块结构性机会很多,新兴产业还可跟进
2021年上半年医药外包领域、与疫情相关的细分领域如疫苗产业链等板块,表现亮眼。
贺菊颖认为,疫情在短期内让大家更加关注医药行业,尤其是跟疫情相关的一些细分的领域,但这可能只是一个短期的催化因素;但从长期来讲,老龄化趋势的凸显、居民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环节的健康需求在增长,也让投资者觉得存在机会,“医药行业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每一年不管这个整体的板块到底怎么样,但是这里面结构性的机会都很多。”
结构性机会就是在资本市场波动时,能够在波底的地方进行买入的机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逢高卖出,逢低买入”。结构性机会的内涵,既包括新兴的产业机会,也包括一些价值低估的方向。“我们重点会关注细胞基因治疗的产业外包机会、生物制药(含疫苗)产业链的投资机会;同时,在中医药、原料药等细分行业中也存在一些价值低估的机会。我们也继续长期看好核心资产的投资价值,长期看好医药外包、医疗服务、创新药及创新器械等细分行业。”(晏霏霏)
(责编: 实习编辑:刘予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