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英国发现变异新冠病毒后,全球至少已出现8种新冠病毒变异株,且已经蔓延到了70个国家,我国也在境外输入病例中检测到了变异毒株。”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告诉记者。
针对新冠病毒变异,如何未雨绸缪? 张伯礼院士建议要从六个方面采取措施。
流行病学:加强监测追踪,建立序列数据库
加强对全国新冠病毒毒株变异的监测和追踪,建立国家和省市序列数据库,提高测序频率和数量,及时报告发现的重要突变;同时研究变异毒株的传播动力学、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的致病性及临床结局,并研究预存免疫对疫苗的影响。
病毒学:建立国家级病毒毒株库、感染血清和抗体库
建立国家级病毒毒株库、感染血清和抗体库,建立共享标本机制,合理落实标本可及性;研究病毒变异的驱动因素,建立病毒表型、传播能力、致病性及疫苗逃逸情况的研究方法,明确病毒致病机制;研究病毒变异的风险评估策略。
检测:提高检测便利性和可及性
持续关注毒株的突变对核酸检测的影响,建立鉴定和快速检测变异毒株的技术平台,做好变异毒株快速检测技术的储备工作;加强快速简便检测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检测便利性和可及性;建立涵盖接种疫苗者、新冠康复患者、变异毒株感染者的血清盘;研发检测各种疫苗保护效率的标准中和抗体,进一步研究明确T细胞免疫及非中和性抗体是否参与保护性免疫应答。
药物:开展特异性抗病毒药物研究
开展针对病毒全生命过程关键靶标和机制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研究,快速攻关高选择性的靶向宿主抗病毒药物;建立变异毒株疫苗种子库,研发新型的疫苗和抗体;重视并加快审批与开放被动免疫制品及可有效提高人体非特异免疫的制品,在高风险地区,采用快速技术被动免疫,如喷吸干扰素或纳米抗体,加强建立群体被动免疫屏障。
疫苗:鼓励多种类型的疫苗研发
由于理想(效高、安全、价廉、易转运、易储藏)的疫苗需要在多年跟踪和比较中才能选定,应鼓励多种类型的疫苗研发;密切监控病毒变异对疫苗效力的影响,注重疫苗研发制备技术平台的建设;高度重视疫苗评价替代终点的建立与应用,加快后续各类创新疫苗的研发进程。在全国范围内有序推进疫苗接种工作,加快对儿童和老年人的疫苗评估工作;深入开展疫苗保护效率及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科学数据要做到及时公开透明,打消民众顾虑,鼓励接种。
治疗:坚持并完善中西医并重治疗方案
坚持并不断完善中西医并重治疗方案,注重中医药在新冠预防、治疗轻症/普通型控制转重率的作用,重症中西医结合救治降低死亡率,充分发挥中医药对环境传染人的预防作用和提高人体免疫机能的作用。同时进一步总结规律,明确中西医如何在不同环节发挥各自优势,必要时需依据突变毒株致病特征及产生的临床症状表现进行证候诊断和核心病机分析,对现有的中西医并重防治方案进行调整。
(责编:孙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