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 > 热点 > 正文

攻克传染病最关键是诊断,生物制药成资本聚焦新宠

2020-07-10 16:00:28来源:健康时报网|分享|扫描到手机
阅读提要:由香港交易所与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共同主办、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作为首席媒体支持的“生物科技生态圈对话香港资本市场”第二期线上研讨会于7月6日举行。

( )由香港交易所与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共同主办、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作为首席媒体支持的“生物科技生态圈对话香港资本市场”第二期线上研讨会于7月6日举行。

“新冠疫情后,投资领域应该多关注传染病领域,抗病毒药物、疫苗,以及线上诊疗、人工智能的研发都很重要。” 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王贵强教授在会上指出。

对抗感染(传染)病,最关键是诊断

经过此次疫情,大家普遍认识到传染病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巨大。而想要攻克传染病,王贵强教授认为,最关键的就是诊断。“北京最近的疫情中,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50%多的新冠肺炎患者是通过主动核酸筛查诊断的。传染病的防治要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其中及时正确诊断是关键中的关键。”

而想要做到这一点,科技攻关必不可少。“科技攻关在新发传染病领域要强调实用和创新兼顾。”王贵强教授指出,新冠疫情给我们提了个醒,传染病仍然是人类要面对的挑战。在新冠疫情的救治中,需要科学研究带动临床救治,科研项目直接用于临床治疗,快速解决临床问题。

深耕感染病学领域多年,王贵强教授认为,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和传染病斗争的历史,从最早的斑疹伤寒、天花到鼠疫,再到今天我们正面临的新冠病毒……世界前10位死亡原因中,感染性疾病就占一半。除新发突发传染病外,细菌真菌感染以及细菌耐药形势依然严峻,每年有大量的感染性疾病需要诊断,病原诊断的市场需求巨大,需要引起全社会包括学术界、企业和资本的关注。

疫苗抗疫,九月份可为全球提供服务

除了在诊断领域的创新,在此次疫情中,医药企业在疫苗领域也持续发力,阿斯利康、中国生物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希望九月份能够为全球提供服务。”7月1日,路透社报道牛津大学和阿斯利康合作研发的新冠疫苗可产生正确免疫反应,现已进入III期临床试验。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表示。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董事长杨晓明表示,中国生物在做的新冠灭活疫苗目前也已经进行三期临床试验。但他强调,疫苗研发上市没有捷径可走,研究过程十分复杂,无论是临床前大量的数据研究,还是药监局对此进行严格审核批准,都是确保临床试验前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

杨晓明指出,新冠灭活疫苗在工艺上要基于三点特点,一是速度快,疫苗要在流行病还存在的时候尽快做出来;二是有效性,欲速则不达。在这次新冠病毒疫苗研发“闪电战”中,研发出有效阻隔病毒的疫苗才是根本目的;三是量足够,对于疫苗的需求要有足够的供应,目前中国生物设计的产能,是一个单位大概在八、九千万到一个亿剂量,两个单位加起来,足量生产供应,可 以供应约两个亿剂量。

资本加持,生物科技赴港上市更获稳健发展

新冠疫情对生物医药公司提出了新要求,也让资本市场重新认识到生物医药公司的潜力和价值。

香港交易所董事总经理、市场主管姚嘉仁表示,香港交易所两年前推出上市制度改革,欢迎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来港上市,令香港资本市场更添活力。上市新规不仅丰富了香港资本市场结构,更培育了香港的生物科技投资生态圈,使香港无可争议地成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资中心。

海通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首席营运官杜劲松分享了港股生物科技行业投资的风险管理及产品研发经验。他认为港交所丰富多元的结构性衍生产品组合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风险对冲管理工具,相信未来生物科技板块将会不断推出衍生产品,吸引更多投资者加入交易,共同推动这个市场的良性发展。

信达生物执行董事兼首席财务官奚浩从生物科技上市公司的角度发表见解。他认为,经过上市新规两年的实践,总体而言港股投资者更加了解和理解生物医药企业发展的轨迹与规律,从而使得香港资本市场日趋成熟,为支持港股生物科技公司长期稳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高瓴资本集团合伙人、联席首席投资官易诺青提及,疫苗、综合抗体、诊断等生物医药公司在香港资本市场的助力下得以迅速发展,上市后的龙头企业也在不断获得更多的资本市场支持。

摩根士丹利中国医疗行业研究团队主管吴声积看好生物科技公司行业前途,但同时表示,目前生物医药投资仍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上市公司跟投资者要建立一个沟通和互信的关系。

\

(运营:张爽)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