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前,每个人都是其中一员。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有一线抗“疫”工作者那么大的身心压力,但疫情的持续、爆炸式讯息的输送等,也让普通人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焦虑、恐慌、紧张等情绪问题。健康时报携手灵北中国和精神卫生领域专家推出心理健康系列,特别邀请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精神医学与临床心理科、睡眠医学中心主任王春雪详解如何让焦虑发挥正向作用,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疫情。
王春雪主任参与人民名医直播
问:为什么会产生焦虑?如何避免焦虑 ?
王春雪:一说到焦虑,大家可能都会有一点心理负担,觉得这是不好的情绪。其实换一个角度看,一定程度的焦虑是有好处的。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假设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可能会吐或者拉肚子。在吃了不干净食物的时候呕吐、腹泻是人的本能,目的就是为了把脏东西尽快排出去,离开自己的身体。
焦虑的道理是一样的,在我们遇到危险的时候,就会害怕、担心、紧张、恐惧,这是本能。在这样的状态下,全身都会发生变化。比如呼吸、心跳会加快,骨骼肌肉变得紧张,胃肠道受到抑制,不再有食欲了。听觉可能都会变得比以前增强。全身上下所有的器官在大脑的支配下重新分配资源,目的就是为了保护你。
如果这样理解,就不会那么讨厌焦虑情绪,有紧张、害怕的能力,才能够减少我们暴露的危险,所以它对我们来说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而且是必须要有的。
问:怎样判断自己是否过度焦虑?
王春雪:可以通过三个层面来评估。一是和接受压力之前的自己比,看看自己的改变。另外找一个最熟悉的人,比如家人或者最好的朋友对比,看你们之间有没有很大反差?还有是在结局层面,在疫情或者压力之后,对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的影响。比如对孩子没有以前那么耐心,或者与同事的关系没有之前那么融洽了。
另外两个维度也需要注意,一个是心理层面,一个身体层面,比如说以前睡觉特别好,这段时间睡不好,就是身体层面发生问题了。心理层面的情绪层面,比如以前从来不爱哭,现在泪点特别低,就是心理层面的变化。
如果在这几个方面都跟以前有很大的不同,那就可能是焦虑过度,如果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就需要看医生。
问:疫情期间,该如何就医?
王春雪:疫情期间,如果负面情绪严重影响生活,或者本身有基础疾病,都可能需要得到医生的帮助。大部分的公立医院的急诊都是开放的,所以有紧急、严重危及生命的病,不要在家里耽误,一定要去医院。如果情况不紧急,还有很多选择,比如说网上预约,社区医院,远程医疗服务等等。
但有些事必须要来医院,只要按照要求,测体温、填表、带好口罩,做好防护即可。现在对于长期吃药的慢病患者,可以3个月取一次药量,不方便的老人还可以由家属登记后代为其开药。
问:焦虑和抑郁情绪是否有关系?
王春雪:焦虑和抑郁就像左手跟右手的关系,有点区别,但是非常相似。在临床中焦虑、抑郁共病的概率在60%以上。
它们都有共同的危险因素,所以就容易同时发生。大体的治疗原则也非常像,所以我们在有焦虑的时候要警惕自己抑郁的情绪,在有抑郁的时候也要警惕自己有焦虑的色彩。在治疗上也要把它有所区分。
问:现在负面情绪多,如何调整好的心态呢?
王春雪:之所以在紧张、焦虑、惶恐不安、抑郁、悲观、绝望的时候,大脑一片空白,想问题想不清楚,做事犹犹豫豫,就是由于心不静。
第一要学一点新技术。比如呼吸的训练,放松的训练,都可以训练我们的注意力,让大脑静下来,从而有更多的空间来进行理性思考。第二,一定要让你身体活动起来,做有一定复杂性的运动或者社交属性的运动就更好。比如说打球、太极等等。(健康时报王月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