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时报记者 毛圆圆)“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医务社工人才队伍是其中的重要组成。”北京医院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主委、清华长庚医院党委副书记王克霞介绍,医务社工不同于志愿者,他们应该既懂社会工作的知识,也应该懂临床医疗的知识,可以说,他们是医师的助手,护士的伙伴,患者和家属的朋友,社区的组织者,同时也是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合作者,是多学科团队的成员。
北京医院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主委王克霞
6月9日下午,在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民政局、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社会工作暨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以及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的指导下,北京医院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举办了“北京医院管理香山论坛·医务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分论坛”。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在2020年10月印发的《关于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2020年至2022年,逐步在全北京市医疗卫生机构推进医务社会工作;到2025年,全北京市医疗机构医务社会工作全覆盖,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形成可推广模式。
然而,目前医务社会工作仍面临着一些难题。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服务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陈宁介绍:“2018年至2021年,我们在北京80家医院做了医务社会工作调研,发现:从业人员的社会工作专业背景只有29%,绝大多数的医院还是以志愿服务为主,专业性还需进一步加强;主要服务对象还是以住院患者和住院患者家属为主,医务社工发展方向不够明确。”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服务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陈宁
因此,在论坛上,王克霞主委等人为医务社工也提出了一些切实建议:
政府要给予政策支持,明确医务社工发展方向、规模和水平;建立医务社工的行业规范或服务标准;发展行业协会,促进全市医务社工的合作与发展,用行业来推动我们专业的发展。
在宣传层面,建议以医务社工服务典型案例为切入点,提高社会对医务社工的认识;同时,院内宣传与媒体宣传相结合,提高医务人员对社工的认同,有条件的医院可加大对医务社工部门的投入。
此外,也建议推进专业化的服务,通过专业培训、继续教育等方式,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据悉,本次论坛发布了“健康社会工作领军人才培养项目暨首期安宁疗护社会工作人才培养项目”,成立了“北京医务社工临床实践教学联盟”,并对首批加入联盟的22家医疗机构及10所高校院系授牌。此外,为提升医务社工的社会认知度,论坛还发布了北京医务社工LOGO及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