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每年都有几个过年回家的名额,大家轮着申请。去年本来是轮到我的,后来武汉发生了新冠疫情,我立刻报了名,因此去年没能回家过年,而今年还是因为疫情,倡导就地过年,我选择留在了这里。”
中山三院内科重症监护室护士胡吉祥告诉健康时报记者,除夕当天他将在重症监护室和病患一起迎接新的一年。而身为90后的他,已经在护理岗位干了8年。
胡吉祥在中山三院内科重症监护室工作。医院供图
同样的,还有中山三院内科重症监护室护士李萧萧,他将在岗位值守到除夕夜0点,与患者一同踏入新一年。“我上的是除夕夜的夜班,相当于在岗位上跨年了,挺有意义的。”他说。
李萧萧已从事护理工作6年,去年2月9日,他作为中山三院援鄂医疗队员,踏上了驰援湖北的征程。
2020年春节,大年三十驰援武汉
“大年三十下午一接到通知,医院就组织人员驰援武汉,我们第一批是23个人。”胡吉祥作为中山三院首批援鄂医疗队员,负责武汉汉口医院重症护理工作。从大年三十到3月20日,胡吉祥在武汉整整待了57天。
春节本该是阖家团圆的热闹时刻,胡吉祥回忆“那次去武汉的感觉,和之前完全不一样。路上很冷清,也没什么人。”
李萧萧则作为中山三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员,于2月9号抵达武汉,在那里工作了50天他负责的是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2位护士负责14个病人的护理,不少都是重症、危重症。
“当时是凭着一腔热血报名去武汉,开始并不害怕,后来在飞机上我有点害怕了。”李萧萧向记者形容,“那时候就像男生常爱看的战争片一样,在飞机上有要打仗的感觉,害怕感就微微涌上来了。”
李萧萧当时并没有告诉家人自己的决定,直到抵达武汉,下了飞机,他才和家里打电话说明。后来他才从家人口中得知,妈妈听到消息后因高血压进了医院。但当时家人并没有告诉他,怕他分心。
李萧萧在中山三院内科重症监护室工作。医院供图
能勇敢的走上一线,不代表内心没有恐惧。“防护服一般戴两层口罩就够了,有的护士为了保险,会在医用外科口罩和N95口罩外面,再多戴一层医用外科口罩。结果有队员没进去病区多久,就吐了,大概是缺氧引起的。”李萧萧说,“后来随着对疾病的认识,大家明白只要做好基本的防范,一般都不会有什么事情。”
而胡吉祥也告诉记者,“刚开始看着那些危重病人一个个地病逝,除了感到无力和惋惜,自己其实也有一些恐惧。后来随着对疾病的了解,以及全国各界人士对武汉物资的捐助,再也没有听到医护人员感染的消息,心就很踏实了。”
作为医护人员,不仅要在高强度工作下安抚好自己的心,也要安抚好病人的心。李萧萧告诉记者,病区有一位40多岁的阿姨,家人送的东西因疫情缘故无法及时给到她,那次她突然焦虑地大吼大叫起来。或许这在平时是一件小事,但在当时的情形下,李萧萧说:“我们看到并不是焦虑,而是感觉到了病人焦虑背后的那种害怕。”而这位刚开始焦虑的阿姨,在照护之下顺利地康复了。
谈及那时候医护抗疫的辛苦,胡吉祥告诉记者“其实武汉人民是最辛苦的,我们只是去尽应尽的责任而已。”
2021年春节,在重症监护科吃了一顿热乎乎的腊肉饭
内科重症监护室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在医院其他科室春节放假之时,他们比平时却要更加忙碌。李萧萧告诉记者,“过年有些科室都放假了,他们可能会把一些重的病人都转到我们科。”
中山三院内科重症监护室共有35名护士,胡吉祥和李萧萧就是5名男护士之一。胡吉祥告诉记者,内科重症监护主要涉及呼吸系统疾病、中风、感染、大出血、尿毒症透析、肾衰竭、呼吸衰竭等病人。“科室总共有14张床位,截至昨天还有12位病人在床。”
护士工作并不只是上药换药、监测病情,有时候也会涉及较大的体力工作。“我们医院是一个肝病非常出名医院,所以科室大多数都是肝衰竭、肝昏迷的病人,需要定期做血透。”李萧萧说,血透机器本身就很重,科室共有四台,而且血透置换液袋每个都有四五斤,平时一天一个机器大概需要用到二十多袋,有时候一天下来要换一百多袋透析液。
除了平时对重症患者的护理,他们也会遇到急诊抢救。李萧萧向记者回忆道,2018年的某个中午,连续3个患者需要抢救,不停地进行心脏按压,那天每一位患者大概连续抢救了1个多小时。而这种与死神争分夺秒的情况,他们经常经历。
而在中山三院内科重症监护室,有疾病的残酷,也有生命的温暖。胡吉祥告诉记者,“我们科室去年有8个同事一起去武汉支援了。今年我们提前一起吃了一顿团圆的年夜饭。”
而除夕当天,李萧萧告诉记者,“中午科室的人一起做饭,吃一顿热乎乎的腊肉饭。”
李萧萧在品尝和同事们一起做的腊肉饭。受访者供图
“这两天我会包点饺子,带到医院来。我家距离医院比较近,走路5分钟就到了。”李萧萧说,“我们之所以现在能休息,就因为有同事在上班。所以我想着过节的时候给他们带点好吃的。”
谈及新年愿望,李萧萧说“希望这场疫情快点结束。”而胡吉祥告诉记者,他希望“大家都健健康康的。”
新冠疫情的发生,让很多地方都按下了暂停键,甚至多了一丝阴霾,但正是有千千万万个像胡吉祥、李萧萧这样的医护、志愿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努力,让我们在病痛中又看到了希望。
(责编:郑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