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 > 医院 > 正文

“超级微创”!专家消化内镜切肿瘤

2020-12-23 14:58:19来源:健康时报网|分享|扫描到手机
阅读提要:12月21日,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的办公室里,黄永辉教授看着患者的检查报告说,“超级微创”是目前消化内镜微创治疗领域的努力方向和目标。

(健康时报记者 陈琳辉)“超级微创理念非常适合从事消化内镜方面的专家积极探索。”

12月21日,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的办公室里,黄永辉教授看着患者的检查报告说,“超级微创”是目前消化内镜微创治疗领域的努力方向和目标。

传统的外科手术或微创胸腹腔镜手术在切除病变的同时,均以切除患者全部或部分器官为代价。“超级微创”即在切除患者早癌病变的同时保存器官的完整性,去除病变。

\
黄永辉教授正在与患者交流 陈琳辉/摄

ERCP取胆管结石

不疼不痒不复发

在黄永辉教授的诊室里,有来自天南海北的患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诉求:微创不开刀就能治好大病。

吴冰(化名)虽然只有40岁,却是医院消化科的“常客”了。

几年前,他因为急性高烧(39.5度)、腹痛、眼睛和皮肤发黄,尿色加深,大便颜色变浅,被紧急送到了医院,经过抽血、CT、MRCP等一系列详细的检查,最后发现是胆管内的小石头(胆管结石)在“作怪”。

胆管结石堵塞胆道,使胆汁流出不通畅,引起了“急性胆管炎”。医生马上给吴冰做了ERCP胆管结石取石手术,之后体温很快恢复了正常,腹痛消失,皮肤、大便、小便的颜色也变得正常。吴冰顺利出院回家。

在此之后,3年的时间里,吴冰又反复发作了3次。在医生的推荐下,吴冰来到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遇到了内镜领域的专家黄永辉教授。

黄永辉教授告诉记者,在ERCP下胆管结石治疗中,为了能够顺利地把大结石从胆管中取出来,必须切开胆管开口附近具有“门卫”作用的乳头括约肌。这势必造成乳头括约肌的损伤,失去其能按照生理需求收缩/舒张,调控胆汁流出的功能。从而可引起急性胆管炎,反复的胆管结石复发、胆管狭窄等一系列的并发症和后续问题。

“内镜下乳头成型术,能够在保证胆汁流出通畅的前提下,利用内镜技术,用‘夹子’对切开的乳头括约肌进行‘缝合’,使‘门卫’恢复其正常的功能。”黄永辉教授一边说一边演示,考虑到以往的反复ERCP取石,对乳头括约肌结构和功能的破坏是造成吴冰反复胆管结石发作的“罪魁祸首”,黄教授团队为吴冰制定了新的治疗方案。即在ERCP取石的基础上,同时进行“内镜下乳头成型术”,“缝合”过度扩张的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

“目前这项技术适合胆管结石,需进行ERCP取石的患者。”对于获得了2020年北医三院医疗技术创新奖一等奖的新技术,黄永辉教授表示,内镜下乳头成型术能够显著降低ERCP胆管取石术后复发性胆管结石、胆管炎的风险,并降低术后胰腺炎、术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风险。由于降低复发性胆管结石发生率,减少了ERCP操作次数,减轻了患者痛苦、节约医疗成本和资源。

十二指肠乳头就像未切开

患者复查后湿了眼眶

和小吴有类似情况的还有63岁的老徐。半年前,他因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来诊,黄永辉教授团队在对其进行了内镜取石后,应用自创技术对乳头括约肌再进行了“拉链式”缝合,复查结果恢复良好。

半年前,徐先生因高热、寒战、黄疸来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就诊时他的体温高达39.5℃,胆红素最高120umol/L(正常值17umol/L),结合影像学和其他化验检查,诊断为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

此前,常规解决这种疾病的有效手段就是通过十二指肠镜,进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将胆管内的石头应用微创手段取出。这项技术的优势在于微创,患者不用承受外科手术的风险,治疗后见效快,胆汁引流通畅后感染很快即可控制。但想要达到此效果,有一个关键的步骤,就是需要将十二指肠乳头部的括约肌切开后应用器械将石头“掏”出来。

乳头括约肌是横跨于胆道和十二指肠肠腔之间的一道先天的生理屏障,有了它,肠腔内容物就不会逆流入胆道,同时括约肌也调控胆汁和胰液的流出,保证人体能够正常地消化食物。

如果是常规的外科ERCP治疗,将乳头括约肌切开后将无法自行修复,其原来的生理功能,远期的不良影响就是由于十二指肠液向胆道反流的存在,导致胆管内细菌定植,日积月累后可能出现结石反复发作,甚至胆管癌的发生。

“‘内镜下乳头成型术’是在常规ERCP成功取石后,应用可重复开合的金属夹将切开的乳头括约肌再次进行‘拉链式’缝合,以恢复其生理功能,预防远期结石的复发。”黄永辉教授为就诊的徐先生详细介绍了其自主创新的最新技术“内镜下乳头成型术”,并仔细讲解了ERCP手术取石过程、可能的并发症等。

最终,徐先生决定应用ERCP技术取石,并尝试“内镜下乳头成型术”。手术非常成功,在此次的术后随访半年中,复查胃镜发现十二指肠乳头已完全恢复,和未切开状态一样。

“做这么大的手术竟然如此简单!”老徐拿到复查结果后非常开心。

超级微创来了

让更多患者看到了希望

65岁的李女士因“吞咽哽感”接受胃镜检查,发现了食管巨大肿物,2.5x7cm,需要外科手术切除。患者既往患有糖尿病、冠心病,支架置入术后,从外地辗转来到了北京。

入院后,黄永辉教授团队对李女士进行了充分的术前评估,考虑到患者已经65岁,既往有冠心病,糖尿病,食管病变巨大,如果采用外科开胸手术切除部分食管,则手术风险极高,且创面大,术后愈合慢。虽然无恶性肿瘤的表现,但是如果采用胃镜定期复查,观察病变的演变,则会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并且很有可能延误治疗。

黄永辉教授针对患者病变的特点,应用消化科内镜治疗的新技术:经内镜下隧道肿瘤切挖除术,即在黏膜层和固有肌层之间建立一个黏膜下隧道,“钻”到食管粘膜下的病变处,完整切除巨大肿物。

手术过程顺利,操作时间仅用时35分钟。术后李女士过了4天即可进食,7天后出院,没有任何并发症,术后病理结果显示为平滑肌瘤。患者肿瘤被顺利切除,同时解决了隐患,减轻了患者心理压力,且无需再复查内镜。

此前,外科开胸手术需要切除部分食管,创伤大,手术时间长,风险高。传统胃镜下切除病变术式ESD或EMR则需要不适宜切除固有肌层的病变,极易发生大的穿孔,且有切除不干净的可能。单纯通过定期复查胃镜随访,则会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甚至有延误治疗时机的风险。

“本项新技术采用内镜下建立黏膜下建立隧道的方式,降低了手术风险,切除了肿瘤,避免了延误治疗的隐患发生。”黄永辉教授表示,这种技术创伤小,恢复快,在切除肿瘤,解决健康隐患的同时,避免患者长期内镜或其他影像学随访,减轻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适合食管黏膜下良性肿瘤、贲门黏膜下良性肿瘤患者。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