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 > 医院 > 正文

疫后谈医|疫情之后常态化下,医界怎么更新应对?

2020-07-16 20:00:48来源:健康时报网|分享|扫描到手机
阅读提要: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提醒,“疫情处于常态化,全世界实现群体免疫还需要很长时间,疫苗出来有没有效果,对群体免疫的作用怎么样,我们还需要观察。在未来的一到两年里,大家做好准备,这就是常态化。”

(健康时报网端记者 尹薇 上海医学院 孙国根)“这次新冠疫情的战斗是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和卫生治理领域的一次全面检验,也为我们国家的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供了一次反思、自我改革和制度提升的机会。“在7月15日,由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等主办的以“疫后谈医,灾后论防”为主题的第十五届医院管理高级论坛上,复旦大学副校长、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表示,医院的管理者,需要思考如何能够通过加强建设,提升医院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

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提醒,“疫情处于常态化,全世界实现群体免疫还需要很长时间,疫苗出来有没有效果,对群体免疫的作用怎么样,我们还需要观察。在未来的一到两年里,大家做好准备,这就是常态化。”

疫情常态化下,作为全国特大型城市,上海如何应对?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邬惊雷表示,今后主要举措是加快建设58个医疗服务圈,提升区域医疗中心诊疗能力,抬高全市医疗服务基础水平;设置117个发热门诊,配置CT等设备,提升发现病患能力;设置200个发热哨点门诊,筑牢发热诊疗服务网络网底。

“我们以后要好好考虑,怎么重视公共卫生突发疾病的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这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法制建设,以及政策、制度设计。此外,我们要充分发挥中西医协同的优势。”上海医学会会长,上海医师学会会长、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谈了自己的看法。

“公共卫生是整个社会公共安全的底板,不是短板,而疾控中心的能力,它的战略储备决定了我们这个城市安全的底。”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表示,她心目中的系统重塑不是把疾控中心推倒重来,改革更重要的是要放在机制的构建上,可以通过法制建设解决。

论坛主席、复旦大学医院研究所所长高解春在点评与总结中说,小小的病毒已给我们很多教训,一是科学公共卫生体系和预警体系建设非常重要,决策也很重要,但我们更需要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公共卫生问题一定要被高度的重视,任重道远,但这一定是方向。二是学科建设始终是医院的重中之重,学科建设无止境,它将决定我们所有学医人的管理之道。三是医院管理是一门学科,非常重要,希望从事医院管理和学科建设的人永远记住这次疫情,永远以史为鉴。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