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 > 医院 > 正文

新冠肺炎特别直播系列“战疫——医药论政大咖谈”

浙大二院院长王建安:我今天不在前线,我要守好大后方

2020-03-12 17:47:11来源:健康时报网|分享|扫描到手机
阅读提要: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联合推出《人民名医》特别策划系列直播“战疫-医药论政大咖谈”,邀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王建安分享抗击新冠肺炎的“浙二经验”。

在接到国家卫健委要求驰援武汉的命令后,浙大二院第一时间组建171人精兵强将医疗队,整建制接管武汉协和肿瘤中心重症监护室,同时组建坚实“后援团”全力支持抗疫前线……疫情期间,浙大二院针对新冠肺炎防控总结出“浙二经验”,成为新冠肺炎防治的先进管理模式,广受关注。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联合推出《人民名医》特别策划系列直播“战疫-医药论政大咖谈”,邀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王建安分享抗击新冠肺炎的“浙二经验”。

\
本期嘉宾:王建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

王建安院长精彩观点:

——前方“打仗”必须要有“武器”,大后方要充分保证武汉前线医务人员的物资供应,包括防控物品以及生活必需品。

——抗疫中最重要的是人体自身抵抗力,为了避免医务人员太疲劳,医院采取4~6小时工作制。发热门诊、隔离病房采样医生等一线人员每4小时轮岗。

——人员如何调配、各方面人员如何协调?浙大二院采取跨部门打通的方式,从问题入手,成立10个功能组,全院一盘棋,院领导直接领导功能组。

——院内进行全员防控和全空间防控,不落一个人,不留一个空间死角。


点击查看直播回顾

ICU是重症患者的“生死战场”,浙大二院171人医疗队整建制接管武汉协和肿瘤中心重症监护室。请王院长介绍下浙大二院援鄂医疗队的构成以及前线团队的工作情况?

王建安:目前我们援鄂医疗队总共有178名队员驰援武汉,绝大部分(171名)在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的重症监护室,这是肿瘤中心唯一的监护室,也是援鄂医疗队到达武汉后由普通病房改造而成的。这178名队员中包括45名医生、124名护士,9名管理及后勤人员,最小的是1997年出生的护士。他们在这段时间里,抢救了65位危重和重症患者,有16位已转危为安到轻症病房,3位出院。

此次浙大二院共派出六批援鄂医疗队,为配合前方,医院第一时间组建了一个坚实的“后援团”全力支持抗疫前线,前后一盘棋。您一直强调“要守好大后方”,前后方如何配合?

王建安:守好大后方包含多重含义,以及不同方面:首先,我们对前线医疗队进行联合会诊支持,一员一策,一个病人用一个团队盯牢。本次派去的医生多为重症专家,但新冠肺炎是综合性的,我们后方还配备了心脏、影像、营养等多个相关科室的专家集体讨论。采用定时讨论和按需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所谓定时讨论,就是所有危重症病人必须一个一个,后方的专家团和前方医生共同探讨诊治方案;按需讨论往往是紧急情况,随时随地讨论。这也取得了成效,近日有一位47岁的危重患者,血氧饱和度经常在90以下甚至最低的时候到达了75,经过我们的病例讨论施治,这位病人已经转危为安,还拍了视频表达感谢。

第二点,前方“打仗”必须要有“武器”,大后方要充分保证前线的物资供应,物资包括防控物品以及生活必需品。目前,我们有三十七八吨的各种物资运输到前线,每一两天都会补充,让奋战在前线的同志不为物资担忧,全心全意抢救病人,且同时保护好自己的安全。

第三点,家庭关爱也是解除前方医务人员后顾之忧的关键。浙大二院成立了家庭关爱组,照顾一线同志的家庭,采取“一家一策”的原则,细致入微满足不同家庭的各种需求,比如代父母买药、孩子学习辅导、给家里送饭送菜等,只有前线的队员们想不到的,没有医院想不到的。

守好大后方不仅要关注武汉前线的情况,浙大二院大本营内的诊疗工作也要做好。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要打两战赢,一个是防控的力度不变,我们医院的发热门诊量是全省最大的,在门诊筛查这些病人要投入很多精力和时间。另一个是,抢救危重症患者的力度不变。这种非常时期,危重患者的抢救可能是个难点,要保证救治的及时性和质量,又要严防死守不能让任何一位可能混进或者是没有诊断出来的病人通过正常途径实施手术或治疗。我们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浙大二院作为集中发热门诊最大、外派支援点最多、支援任务最重的单位之一。除了诊治来自全省的发热病人,同时还要有条不紊地做好日常诊疗照护。请您介绍下院内防控感染的“浙二经验”,具体是如何做的?

王建安:1月18日我们就筑起了一道“防护线”。提出确保患者看病安心、医生治病放心的理念。不让来看病的患者担心被新冠病毒感染,也不让医生担心在诊疗时被感染。

首先,第一时间对所有来院人员测体温及佩戴口罩,这一行动早于很多地方,不仅医生要戴口罩,对于没有口罩的病人,我们也会发放要求佩戴。其次,要求来就诊的人或者陪客填写流行病学调查表,这是对他们的一种法律约束,让来就医的人有防控意识,不能去编造,防止疏漏。

第二,我们最早提出来改造发热门诊。由于原来的发热门诊相对较少,能承担日常甲流、乙流的接诊量,但针对疫情,我们及时扩大了两个院区的发热门诊,并让患者相互就坐隔开一定的距离。为了减少病人的走动,我们把药方配药、B超检查、X光检查设置在两院区的发热门诊,控制走动范围。

此外,抗疫中最重要的是人体的自身抵抗力。为了避免员工太疲劳,医院采取4~6小时工作制。1月20日左右,开始让发热门诊、隔离病房采样医生等一线医生每4小时轮岗。除了感染科医生,还储备了200人的医生库,精选一批内科基础好、有丰富经验的其他内科系统医生,按照发热门诊要求,对新冠肺炎知识进行系统培训。再加上家庭关爱、营养改善等,保证了一批充足的、富有旺盛精力和专业知识的一线员工队伍,这是保证打赢这场抗疫斗争非常重要的方面。让他们能够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预防控制院内感染,最大限度确保医护人员与患者的安全。您认为关键环节有哪些?

王建安:在防控疫情过程中,我们又提出全员防控、全空间防控的概念。

全员防控包括每一位医院员工、病人、以及病人的陪客。员工不仅指正式员工,包括所有后勤、学生、规培、进修人员,采用每天健康打卡的方式,全员打卡比例几乎100%,达到13000人。对物业工人等接触患者的人员进行健康状态摸底。每位患者最多允许一名陪客,并对陪客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全空间防控,我们医院有两个院区,特别是老院区门很多,疫情期间对每一个门都进行了规划,哪些门只能进,哪些门只能出,哪些门既可进又能出,哪些门测体温,哪些门既测体温又填流行病学资料,我们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规划,确保两院区全院没有一个“死角”,每一个进院区的人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监控。

在您看来,这次疫情对医院管理带来的挑战有哪些?

王建安:这次抗疫过程,我觉得是一次医院文化和管理理念贯穿的重新塑造。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忘记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的核心价值观。非常时期,患者看病比常规时期要难得多,要进行筛查、排查,过程中更需要医生想到患者,需要更耐心的去解释、需要医生既能够有效防控,又让患者对服务满意,这是对我们很大的挑战。但同时,也可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使浙大二院的文化理念能够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另外,全员如何调配、各方面人员如何协调,也是个挑战。我们采取的是跨部门打通方式,成立10个“功能组”,全院一盘棋,院领导直接领导功能组。比如人力资源调配组、监督组、信息中心、员工关爱等。监督组要查看有没有按照院感要求做,有没有按流程做;信息中心及时把在抗疫斗争中的院内院外信息及时反馈,把一些好人好事,或处理意见及时反馈给全院职工。

非典推动了中国医改进程,面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您认为将对公立医院带来哪些影响?

王建安:要加强重大疫情的申报体系,比如说应急体系的创立等。但作为一个医院管理者来讲,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牢记总书记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原则。

首先要明确医院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是防病治病,特别是在治病领域,怎样培养医生更加敬业,更加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在教学上如何培养每个学生更好的做好医疗工作;在科学研究方面如何既注重创新,又注重培养人,只有把每一位医生都训练好了,他才能有效的去救治患者。这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在今后人才培养、医疗过程以及行政管理上更加充分的体现和落实。

经过这次疫情,您认为未来在医疗信息化领域会带来哪些改变?譬如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远程会诊、分级诊疗等。

王建安: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中,更加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浙江省委率先在国内提出来“最多跑一次”,浙大二院也是“最多跑一次”的医疗试点单位。让病人少跑腿,让看病更高效,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非常重要。我们在2017年开始使用钉钉办公,包括会议、小组讨论、审批、网上办公等,也给这次抗疫斗争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就医过程如何让患者方便,减少排队,如何从术前检查到安排床位、出院进行全流程化管理。在信息化过程中,包括远程医疗,我们医院建立了浙二好医生平台,目前也是浙江省最大的远程医院。线上医院如何去真正推动医院的服务功能,我们有很多专家在疫情时期都积极投入到线上服务中,有很多经验可以探讨。

特殊时期,患者就医有一些顾虑。请您介绍下,什么情况下必须来医院?什么情况下可以通过“浙二好医生”等互联网医院平台联系专家答疑?

王建安:通过此次疫情,未来线上医疗会得到快速发展,也会形成倒逼机制,倒逼医保流程、药物派送流程等。但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很多的困难需要克服,包括医保能不能覆盖,电子处方的效率和法律效力等,相信通过这次抗疫,未来会更加有利于解决线上医疗服务各个环节的障碍。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