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宣传活动目前正在各地展开。健康时报梳理发现,自2018年设立首届“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以来,共7位医药领域专家获此殊荣。
马玙
北京胸科医院研究员、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获得者、第二届国之大医·特别致敬奖获得者
从事临床与科研教学66年,马玙始终站在防控结核病一线。在临床方面,她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开设门诊,甚至深入偏远农村地区,开展结核病筛查并送诊上门,遇到经济困难的患者,她还慷慨解囊垫付医药费,以仁心大爱去除患者的病痛,抚慰他们的心灵。在科研和教学方面,她发表中英文论文130多篇,参加了17部专著相关篇章的撰写工作,主编了《实用肺癌防治指南》《结核病》等书籍,获得多项科技奖;她诲人不倦,培养了一批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为祖国的结核防治事业贡献了重要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吴尊友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获得者
2020年6月,北京新发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吴尊友带领团队对相关病例和环境进行全面细致分析,在充分综合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流行病学调查和基因测序比对等基础上,认定是水产品及外包装污染、国际物流等输入新冠病毒,从而引发疫情。这不仅为此次疫情缘起和发展找到了客观依据,取得了这场阻击战的胜利,而且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为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疫情防控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王行环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院长、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获得者
从事泌尿外科医教研工作30余年,是泌尿外科微创医学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等,疫情爆发后临危受命担任雷神山医院院长,极短时间内凝聚来自286家医院3202名医护人员、1000余名后勤保障志愿者,与13000名建设者一起迅速建成拥有32个病区、1500张床位的“重症救治堡垒”,短时间内按照一所高标准三级甲等医院的架构,使雷神山医院从管理、后勤、感控、医护各个层面铸造了一支抗疫精锐之师。
仝小林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医内科学家、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获得者
长期致力于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研究,在现代中医诊疗体系、方药量效学科的构建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方面做出了扎实而卓越的贡献。在武汉抗疫第一线连续工作64天,奔波于发热门诊、重症监护室、社区隔离点、方舱医院等地,救治患者总结经验,提出了“寒湿疫”理论指导疫情防控。让中医药真正全面、全程地介入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有力地保障人民健康。他还将防控重心前移、下沉至社区,探索建立了“中医通治方+社区+互联网”为框架的“武昌模式”。
次旦央吉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眼科主任、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获得者
西藏眼科研究领域学科带头人,为了给更多的患者带来光明,几乎跑遍了整个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行程达18万公里。仅白内障一种手术就亲自参与完成3万多例,复明率达99%左右,是西藏现代眼科历史里程碑的人物。自2005年至今坚持下乡组织乡村医师培训班多次,授课达4000多人次,为西藏的基层眼科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带领科室医护人员开展下乡手术4000多例。
陈孝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2019年“最美科技工作者”获得者、第二届国之大医·特别致敬奖获得者
从医40余年,施行和指导施行各种肝胆胰手术2万多例,其中肝癌手术1万多例,把病人当亲人,自诩当好一个“陪护”。不甘平庸,攀医学高峰。敢于质疑、潜心钻研,在肝胆胰外科领域提出3个新理论,创建亲属间活体辅助性部分肝原位移植手术等5个新手术方式,打破一个又一个手术禁区。作为一名医疗工作者,陈孝平认为要全心专注于医学科学事业,孜孜追求,忘我工作,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在爱国奋斗中书写精彩人生。
秦川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所长、2018年“最美科技工作者”获得者
主要从事实验病理学研究。曾主持重大专项、国家863 计划等国家级项目20 余项,创建了比较医学学科,创建了传染病动物模型体系,评价了全球首批SARS 疫苗、甲流疫苗、手足口病疫苗、H7N9 疫苗,保障了700 余个科研项目实施,被誉为“比较医学引领者”。发表SCI 论文80 余篇,出版专著14 部,获得专利10 项。
(运营:孙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