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 > 学术 > 正文

科普到底怎么做,先打破语言体系的“围城”

2021-07-22 21:54:08来源:健康时报网|分享|扫描到手机
阅读提要:为打破这座科普围墙,来自全国各地的眼视光专家,针对科普形式是要侧重娱乐、专业还是深入一线进行了“医疗+综艺的跨界吐槽”。9位医生根据各自立场,每3人组成一个“吐槽小队”,阐述观点、“吐槽”对手,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开启了探讨,科普到底该怎么做。

“现在做科普很像一座围城。里面的科普者很想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告诉外面的大众,但由于彼此语言体系不同,大众很难理解和接受、更别谈自发地去传播。每一位科普者都要努力打破这座‘围墙’。”7月17日,在Vision China2021视觉健康创新发展国际论坛闭幕式上的特别环节,“破圈吧!眼健康科普”眼视光行业首届吐槽大会上,知视局创新合伙人曹乙婷说。

为打破这座科普围墙,来自全国各地的眼视光专家,针对科普形式是要侧重娱乐、专业还是深入一线进行了“医疗+综艺的跨界吐槽”。9位医生根据各自立场,每3人组成一个“吐槽小队”,阐述观点、“吐槽”对手,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开启探讨,科普到底该怎么做。

\
Vision China2021视觉健康创新发展国际论坛闭幕式

“您既然是治疗近视的医生,为什么还戴眼镜?”“我是因为不想让和你一样的小朋友近视,努力学习才这样的。”爱尔眼科集团福建省区CEO、A队队长方一明认为,科普要想拥有更广阔的传播范围,就要注意外在的表现形式。硬核的科普知识需要娱乐这件“糖衣”的包裹才会被更多人接受。

“科普科普,核心是知识、是医生的专业。没有专业的医生站在舞台上只是模特儿,A队既然那么热衷娱乐,为什么不找几位明星代替你们站在舞台上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视光中心主任、B队队长周激波说,“一个合格的科普人可不能整天只知扭秧歌、唱山歌。”

眼视光学和视觉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学部主任瞿佳在听完大家的分享后认为,科普是“科”字开头,要首先注重科学性与专业性,在此基础上,发掘“普”的方式,要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广开来;同时,要根据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段进行传播;最后还要注重科普的互动性和创新性。“科普传受双方之间的壁垒,需要我们用智慧去打破。”

“知视局希望做一座连接‘科’和‘普’的桥梁,把严谨的专业知识用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出去,让大众不仅愿意了解,更愿意分享,做有温度的眼健康科普”,对于此次活动,曹乙婷这样总结。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