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乳腺外科医师学会和肿瘤外科学会会刊《肿瘤外科学年鉴》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于4月24日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吴高松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一种用于术前评估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上肢淋巴水肿风险的临床预测模型。全球乳腺外科医生可使用已发表的线上工具,评估每个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淋巴水肿的风险概率,指导个体化手术方案的制定,甄别高风险患者并采取干预措施,降低高风险患者的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
图为吴高松教授(图左)在手术中
不足20%的乳腺癌患者术后会发生上肢淋巴水肿,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者比例更低。但目前国际临床实践中,腋窝淋巴结管理策略未考虑患者的腋窝解剖结构,可能使水肿低风险患者进行了不必要的手术操作、增加了手术时间、浪费了医疗资源。通过探索不同人群的上肢淋巴回流分布规律,吴高松教授团队首次发现了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的关键保护因素——腋静脉上方上肢淋巴回流占比,与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苏科华教授团队合作构建了一种简单易推广的临床预测模型——“一种基于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的乳腺癌术后水肿风险预测模型”,通过计算不同个体腋静脉上下上肢淋巴流量比、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手术后发生上肢淋巴水肿的风险。
据悉,这是吴高松教授团队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为实现精准个体化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管理提出的有效解决方案;也是吴高松教授团队近3年来在《肿瘤外科学年鉴》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上发表的第五篇论文。
吴高松教授团队对“乳腺癌精准个体化腋窝淋巴结清扫理念及实践创新”的探索已成体系,已连续在国际知名杂志发表了系列研究成果。对腋窝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患者,通过改良现国际通行的前哨淋巴结活检方法,提出了“腋窝淋巴结功能性一区清扫术”:在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前提下,降低了转移淋巴结残留率,为腋窝淋巴结前哨活检阴性的乳腺癌患者带来了良好的局部控制及潜在生存获益。对腋窝淋巴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通过探索腋窝中乳腺淋巴引流规律,提出了“腋窝淋巴结功能性分站清扫术”:在不增加患者复发转移风险的前提下,减少乳腺癌腋窝手术范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通过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机制的探索,提出了一种安全简单易推广的原创手术方法——“上肢淋巴系统功能保护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在保证肿瘤安全性的前提下,保留上肢淋巴系统的功能,这一术式发表后,获得了国内外学者的肯定,认为是解决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这一复杂问题的新途径。相关技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