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 > 学术 > 正文

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我国细胞外囊泡免疫疗法登上美国学术期刊

2020-08-20 10:06:28来源:健康时报网|分享|扫描到手机
阅读提要:华中科技大学官网对外公布,该校同济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博导黄波教授团队在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旗下学术期刊《癌症免疫学研究》在线发表一篇题为《载药肿瘤囊泡诱发中性粒细胞靶向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论文,首次展示了载药囊泡治疗肿瘤技术作用于恶性胸腔积液的免疫机理,有助于中国临床专家进一步优化和升级载药囊泡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治疗方案。

华中科技大学官网对外公布,该校同济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博导黄波教授团队在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旗下学术期刊《癌症免疫学研究》在线发表一篇题为《载药肿瘤囊泡诱发中性粒细胞靶向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论文,首次展示了载药囊泡治疗肿瘤技术作用于恶性胸腔积液的免疫机理,有助于中国临床专家进一步优化和升级载药囊泡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治疗方案。

载药囊泡治疗肿瘤技术是一种以细胞外囊泡(EVs)为基础的全新生物技术平台,区别于其他免疫疗法,载药囊泡治疗肿瘤技术同时具备生物化疗和免疫治疗的双重优势,其利用囊泡在细胞间信息传递的特性,通过生物物理学的作用机理,其更易于靶向杀伤导致肿瘤复发和转移的肿瘤干细胞,同时激活免疫,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具有低毒、高效的特点。

恶性胸腔积液是载药囊泡治疗肿瘤技术上市使用的首个适应症。肺癌、乳腺癌、卵巢癌等众多实体瘤均可转移至胸膜腔,形成恶性胸腔积液。仅以肺癌为例,高达60%晚期肺癌患者会出现恶性胸腔积液,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周期及生活质量,然而临床却缺乏有效治疗手段。

2019年,武汉协和医院金阳教授团队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上发表了载药囊泡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研究成果:从开展治疗的11例患者的治疗结果来看,载药囊泡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客观缓解率为90.91%,中位生存期为240天,其对难治性复发性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展现了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针对以载药囊泡治疗肿瘤技术为代表的细胞外囊泡对疾病的治疗,目前全球范围内展开广泛的研究。值得关注的是,这些项目的临床转化大都发展到临床前和临床1期阶段,而在中国医改的“政产学研用”创新体系的政策导向下,中国科学家首创的载药囊泡治疗肿瘤技术已率先完成临床转化。目前,该技术先后已与国内65家主流三甲医院,针对不同癌种开展各类临床试验,验证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该技术已在安徽、湖北、湖南、河北、天津、山东、深圳7省市获批上市。

同时,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牵手全国50家医院合作的一项针对恶性胸腔积液的大规模的上市后临床研究,也正在北京、河北、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四川、广东等多个省市展开。随着这一技术上市广泛使用,有望填补国内胸腔积液治疗的临床空白。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