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时报记者 刘静怡)春节将至,许多人踏上了回家过年的旅程。医药卫生工作者中,有人终于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也有人仍旧守护在患者身旁。
2023年1月5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医务人员在亚重症病区查看患者病情。邹竞一摄
一线护士:今年回家!想念那口热干面
“疫情之前,我还回家看过父母,后来因为医护人员职业的特殊性,即便是过年也要留守,再没回去,今年就能回去陪陪父母了。”广东省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护士长王利平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表示。
对她来说,70多岁的父母是最放不下的牵挂。“其实很想父母,我的母亲身体不好,今年年中不小心摔了,所以我很想回去一趟,因为任务在身搁置了。”
2022年11月,王利平和同事们一起支援方舱医院。害怕家里人担心,直到完成任务,她才告诉母亲自己在方舱医院支援近一个月。“身为儿女,有时候挺内疚的,但我们也要尽医务人员的职责。”她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今年她终于能够回到湖北宜昌,在熟悉的家乡陪父母度过2023年的春节。
寒假期间,耳鼻喉科室总会迎来许多儿童患者,今年更是承担了新冠疫情临时安宁病房的任务。尽管王利平和同事们一直忙到大年三十,但她还是觉得轻松了许多:“大部分人都能回家。有些家在广州的同事主动承担起值班的工作,互相理解互相关心,我很感动。”
对于家乡,王利平念念不忘的还是那熟悉的味道,她想尝一口热气腾腾的热干面和三鲜豆皮:“想念了很久,一定要尝一下的!”王利平笑道。
少儿妇科医生:大家回家过年,休养生息
“我们医生团队中许多年轻医生老家不在北京,这几天,我们聊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回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少儿妇科学组牵头人尹玲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这个春节,尹玲会与家人一起在北京度过,闲暇时间,她为学组制定了详实的工作计划:在继续做好少儿妇科临床工作的基础上,启动全国多中心青少年月经状况调查、建立每月一次专业组学习制度、做好科研论文和科普写作工作……从教学到科研,对于春节之后的工作,她充满期待:“还是要有奋斗梦,万一实现了呢?”
疫情政策调整后,尹玲所在的妇产科也经历了紧张的时刻,协助接收阳性患者。目前,科室已经逐渐回归正常。“很多年轻的医生、护士这三年一直没回家,今年就希望大家想回家的都回去,看望日思夜想的父母,走访亲朋好友,高高兴兴过个好年。回来之后,再投入到医教研工作中,心无旁骛地为患者服务。”
尹玲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科室中大部分医务人员经历了感染,虽然已经康复,但还是有咳嗽、乏力的现象。作为少儿妇科学组牵头人,尹玲希望团队中的医生都能借助这个春节休养生息,养精蓄锐。“生活工作都恢复正常,有盼头了!”
人工心脏临床工程师:陪患者过年,维护他们的“钢铁心”
今年春节,永仁心医疗器械公司的临床工程师何蕊汐将在西安的一家医院度过。
年前,一位患者在西安进行了人工心脏植入手术,这几天,何蕊汐一直与医护一起照顾患者、调整机器数据。“我们的工作就是配合医院,对患者进行管理。”待患者度过危险期后,何蕊汐还会培训患者使用机器、疏导心理,进行后续的追踪。
在承担这份工作之前,何蕊汐也是一名医护人员,这几年一直在患者身边度过新年。“作为一个平凡的人,肯定会思念家乡,尤其是节假日,一个人在异地感觉很强烈。”她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但我对患者有一份责任、有一份坚守,内心也会感受到这样的安慰。”
何蕊汐是重庆人,成为临床工程师后一直在外奔波,很少回家。由于人工心脏目前还属于高精尖的医疗器械,何蕊汐需要随时配合医院对患者进行管理,有时在深夜一两点接到电话,她会立刻穿好衣服,“在马路上狂奔”。
过年期间,何蕊汐对负责的十余位人工心脏植入患者进行了随访。年后,她打算走访患者,继续维护好他们的“钢铁心”。
(责编:刘予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