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 饮食 > 正文

即将入伏,请收下这份健康小贴士

2023-07-04 09:44:53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号|分享|扫描到手机
阅读提要:所谓“伏”,即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于地下之意。众所周知,每年有三个伏,按照我国干、支纪日的排列方法,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

(人民日报健康号中国医大一院官方号)所谓“伏”,即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于地下之意。众所周知,每年有三个伏,按照我国干、支纪日的排列方法,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

初伏、末伏各十天,而中伏有的年份为十天,有的年份则为二十天,比如今年的中伏就是二十天。

当世界的厄尔尼诺遇到中国的长中伏,这个酷热天气不难预见,这不,6月下旬北方地区就已经开始预热,北京在6月还出现了连续3日超过40℃打破历史记录的现象。这种天气里人们不免会感到闷热难受,不爱动弹,不思饮食。

这40天的伏天咱们从养生角度讲应该注意点啥呢?咱今儿就唠唠!

总的来说有两点:“防暑邪”和“养阳气”。

“防暑邪”

《灵枢·百病始生》云:“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说明暑邪跟风、寒、湿等人们熟知的病邪一样,同样可以成为使人致病的邪气。中医理论认为“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暑为阳邪,性升发,暑邪侵犯人体,多直入气分,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不仅伤津,而且耗气,故除见口渴喜饮、尿赤短少等津伤之症外,还可伴见气短、乏力,甚则气津耗伤太过,清窍失养而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危急症状,即所谓的“热射病”。

鉴于此,在正午高温时分,不建议您进行户外运动。但咱辽沈地区的早晚温度还是比较友好的,尤其清晨适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比如身体素质强健的青少年选择跑步、打球等运动,老年人选择太极拳、五禽戏、健走等相对温和的运动。

但也要注意不宜大量出汗,按照中医五行学说五季应五脏之理论,夏季对应人体的心脏,又“汗为心之液”,汗出过多易损伤心气。

在运动出汗之后还要注意:

1、不宜马上进入空调房间以防人体汗出之时腠理打开,寒邪乘虚而入;

2、要及时适当补充水分,以淡盐水为佳,不宜饮用纯的“甜水”,不宜空腹喝冰水,以免寒邪直中中焦而损伤脾胃。

“暑多挟湿”

在夏季除了气温高以外还时常有雷雨天气,北方的伏天往往是汛期,丝毫不逊于南方的雨季,所以“防暑邪”的同时还要注意“祛湿”。

如果您在伏天出现了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无力、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食欲减退、纳差纳呆、舌苔厚腻等一系列的症状,那么您很有可能就是“湿气重”了。中医有“外湿”和“内湿”之分。防外湿主要注意勤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和衣物环境的干燥。防内湿主要注意饮食调节,宜清淡而少辛辣油腻。

下面给大家介绍两款生活中常见的有“祛湿”作用的食物:

1、绿豆

它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利水等功效,入心、胃经,在夏季来碗绿豆汤或绿豆粥都是不错的选择。

2、薏米红豆粥

既能祛湿,又可补心健脾。

薏米,中药称之为“薏苡仁”,甘、淡,凉,归脾、胃、肺经,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的作用。赤小豆,红色入心,除利水消肿、健脾养胃外,还可补血养心。将二者熬制成粥,具有健脾养心祛湿的功效。对于脾胃素虚的朋友还可加入山药加强健脾功效。

“养阳气”

《黄帝内经》有云“冬为阴,夏为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季在一年四季当中为自然界阳气最为充盛之时,而伏天则达到了顶点,为“阳中之阳”。按照《内经》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理论,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的阳气一样,均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特点。在自然界,“伏”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于地下之意,故而伏天可谓人体养阳气的最佳时节,尤其是平时手脚冰凉、恶风怕寒以及一到冬天就犯咳喘病的朋友们更应借助伏天来扶助阳气。

那么,该如何“养阳气”呢?

1、晒太阳

这是最简单又经济的办法了。可以选在早晨8-9点左右的时间进行,此时太阳初升,温度还没有很高。

宜多晒背部,因为按照阴阳理论,人体的背为阳,又有“阳脉之海”之称的督脉主要循行于人体背部,多晒后背更利于扶助阳气。

但也要注意不要晒得太久,以及晒后不要直接进入低温的空调房,以免寒邪乘虚而入反倒不利于健康。

2、泡脚

伏天泡脚既可祛除暑湿,又能促进血行而调动阳气,体寒之人适当加入艾叶、吴茱萸、肉桂等中药则温阳效果更佳。

但伏天泡脚需注意温度不宜过高而以温热为宜,时间不宜过久而以微微汗出为佳,以免多汗而耗气。

3、中医传统疗法

比如艾灸、中药穴位贴敷等疗法。“冬病夏治”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一种中医养生治病的指导思想。

顾名思义,它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比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感冒等,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通过伏天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节,对人体进行艾灸、中药穴位贴敷等,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

好了,跟您唠了不少了,马上入伏,别忘了咱还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习俗呢,祝您健康度过每一个伏天!

(运营:孙欢)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